(二)太祖觅踪
鞠陶生活在距今4200年的夏代晚期,那时作为姓氏的“姓”的形成还不成熟,人们往往只知到有氏不知到有姓,当庞大的氏族集团逐渐解体,与此同时为了区分相同氏族中的小家族或个体家庭,代表符号“姓”才逐渐产生壮大,因此文章中提到的“一部分北豳家庭以鞠为姓”并不专指鞠陶的直系后代,而只是把她当成命姓始祖。在这种意义上考证鞠姓起源立姓能够见著于史籍的最起码应该有两个来源:一是春秋时期齐景公年代孔子的学生鞠语;二是战国时期燕易王之子姬昇,我们称她为“太始祖”。
鞠语,春秋时期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篇记载:“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也!而色悦之。”意思是说:齐景公出行到晚上在路旁休息,似乎听到远处有哭泣声,便问:“是谁在哭啊?”随行的人回答说:“是孔子的学生鞠语,他是个孝子,母亲死了他不但给以厚葬,而且还守灵三年天天这样悲痛欲绝的哭泣啊”。齐景公听到后非常赞赏,建议大家都应该这样作。
《晏子春秋》据传是春秋时期晏婴所著,全书共8卷计215章,是记叙春秋晚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她记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70~476年;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可以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上记载的鞠语应该是姓鞠名语,而不是专指人名,就象300年以后出现的鞠武一样;应当确信鞠语的“鞠”字在这样一部传世之作上的记载延续不会有误。
齐景公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公元前547~489年,如果设想齐景公路遇鞠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0年的话,可以断定在公元前500年以前鞠姓就已经产生或存在,这枝鞠姓的太始祖是谁虽已无从考证,但是她以鞠陶命姓应该得到认定。类似这种情况没有写进史籍的一定还会大有人在。
鞠武,战国晚期燕国人,燕国太子丹的太傅。鞠武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史记》上描述他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忠义诚信、威武刚烈。“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是描写太子丹为了实现其宏图大志送荆轲上路在易水边上拜别时的悲壮场面,正是鞠武通过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这位著名的侠士荆轲,其后鞠武也同荆轲所演绎的那场“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的历史故事而享誉华夏。
依据史料和鞠姓家谱记载,燕易王是西周初年大名鼎鼎的周公的弟弟召公奭的38代裔孙,鞠武是燕易王的儿子姬昇的嫡曾孙。为什么姬昇的嫡传不姓姬而姓鞠呢?原来,历史演绎了这样一段故事:燕易王的正妃是秦惠王的女儿,生子姬哙;姬昇是燕易王的庶妃所出。历史记载燕易王迎娶秦惠王女儿的时间是燕文公二十八年(约公元前332年),第二年燕文公去世,作为太子的燕易王继父登基王位,燕易王在位十二年病逝由姬哙继位。如果上述史籍成立,那么姬哙登基王位时年龄不会很大。再结合江西高安蓝坊鞠姓于清朝康熙戊午年(公元1678年)重修家谱序言中的记载“溯予族受姓之祖,始于燕易王庶妃之子太子昇公,因与嫡妃之子太子哙图位不克,遂奔辽阳别姬氏始姓为鞠,郡号汝南。传四世而生武公,太子丹闻武公忠义方刚,聘归本国授以太傅。自秦讫汉晋唐宋以来代有传人”中出现的两个太子称谓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姬昇的母亲原本就是正妃,姬昇也就是当然的太子,然而出于当时“苏秦合纵”所导演的秦燕联盟、远交近攻的政治需要,在燕文公的主持下作太子的燕易王娶了秦惠王的女儿并册立为正妃,同时采取了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废长立幼”的手段剥夺了太子昇的名位而将姬哙强行立为太子,引起了姬昇母子和他所代表的派系集团的不满,当公元前321年燕易王病逝后,燕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宰相子之早有窥测王位之心,看到姬哙年少幼稚可以利用便从中极力支持姬哙即位,所以太子昇与太子哙争夺王位失败,被迫躲避到燕国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阳)隐姓埋名,弃姬改鞠为鞠昇。因为姬哙的即位不合礼制而不被当时的齐国等列强认可,所以历史上一直称之为“燕王哙”(注:合法即位的在称呼上一般都不带名讳称“燕某王”,例如后来的太子平也有说叫公子职的就称作“燕昭王”)。可见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是何等的残酷,否则姬昇不可能放弃王公贵族的身份跑到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襄平去隐姓埋名。
鞠昇传四代而生鞠武,鞠武自幼聪明睿智、才华出众,成年后在家族中很有影响力,于是在鞠昇弃姬大约80年后被当时的燕王僖“念及同宗和鞠武的才华特聘归燕国作太子姬丹的太傅”。基于上述分析说明,既然鞠武嫡传于鞠昇,那么鞠昇就是这枝鞠姓的太始祖,所以有些溯源文章记载说“鞠氏起源于鞠武”或“鞠武的后代便以名为姓”的种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同样出自这枝家谱,在公元1998年十修的序言说:燕有易王生子三。长曰昇,系亚夫人之子;次曰哙,系元夫人之子;幼曰晟,系如夫人之子;易王乃立次子嗣位。燕爵太子昇夺位不克,遂奔于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受姓之始祖而别姬氏,郡号汝南,至今名曰太子河……。这则序言说的更加详细,而且对太子昇避难的地点辽东东梁河阳描述的也比较客观,“东梁河阳”可以理解为东梁河南岸,古代东梁河即今大辽河支流太子河,这里正是战国晚期设置的城市辽东襄平(今辽阳市)。
这两篇家谱序言对于鞠氏探源都很有价值,首先她确定了在中华鞠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源头来自战国时期燕国太子姬昇;其次她准确的描述了姬昇改鞠的前因后果,这些记述与同时期的历史记载非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记录的缺憾,对于后世族人研究鞠姓源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经过研究发现这两篇家谱序言在编纂时并不是照抄原作或者说根本没有原作,而对于起源部分的记述可能只是在家族内部的父子相继、口传心受。我们知道“辽阳”这一地域名称始见于公元10世纪辽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唐代以后历经宋朝、辽、金、元朝、明朝、清朝至今一直沿用。我们也知道按照规则续修家谱一般都是后版套前版,其特点是“保持前版原貌”,如果是家族内部的文字相传,怎么可能把比它要晚一千多年才出现的地名辽阳写进秦汉时期原始版的序言?
通过家谱交流获悉,宋朝雍熙(公元985年)进士鞠仲谋就是鞠昇的后代,从鞠仲谋至今已传三十代;由此推算,从鞠昇至今大约应传76代(注:参照孔子在中国大陆传世83代,其每代的平均间隔期为30.12年推算)。
鞠姓宗祠中有“山阳衍派,太傅分支”的四字联,联中的太傅系指鞠武,山阳应该是指从汝南分衍出来的鞠姓很重要的一枝的定居地。那么山阳指的究竟是哪里呢?中国古代叫山阳的地名一共有四个。一个是在今焦作市东的山阳县(战国魏邑);另一个是在今陕西洛县的山阳县,明置;还有一个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的山阳郡;最后一个是在今江苏淮安的山阳郡。在以上四个历史上的山阳中,焦作山阳废置太早,洛县山阳建置太晚,只有金乡山阳和淮安山阳作为山阳郡的治所纵贯古今。金乡山阳郡的治所叫昌邑,西汉景帝中元六年设置,西晋末年废置,设置长达400多年,在历史上很有名望,很多历史名人都出自这个金乡(昌邑)山阳;淮安山阳是东晋安帝(公元411年)置,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置改为淮安,设置长达1500多年。在以上的两个山阳中,如果认定“此家谱源流是鞠武的后人经过很多代之后的一种追记”这一基本推论成立,应该确定为淮安山阳,其理由是作为追记,这款宗祠对联产生的年代不会太久远,可能出自宋元时期以后。(未完接下)
[ 本帖最后由 居庸关 于 2008-11-23 13:0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