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另一有趣处是会话所用例句是洋泾浜语,而不是规范的英语。如与“你几时走”相应的英语作You go what time,“看对不对”作Seelike no like,“不要忘记”作No want forget,“不能进城”作no caninter city等。这大概是《英语》原本的模样,明显比《华英通语》落后,然对于研究洋泾浜英语不无用处。
以上所介绍的都是以汉语的某一南方方言来为英语注音的,无疑最早学习英语的主要都是南方人。以北方官话来注音的读本,国人编的尚未见过,外国人编的倒是有很典型的一种,那就是英国人罗伯聃(RobertThom)所著之《华英通用杂话》(Chinese and EnglishVocabulary)。此书只见上卷,也是词汇会话集。下卷计划介绍如何写英语作文,但不知到底出版与否。书前有序云:“余寓粤东多年,颇通汉语,然计汉人畅晓英语者,不过洋务中百十人而已。……余故选其贸易中必须之句,译出汉字英语,纂成书本,使学者有所头绪,乃能用心,不至诿之无路也。”该序不署年月,但该书上卷末尾另有一段识语,请读者原谅木刻英字之不佳,落款是一八四三年八月十日于广州,书当著于其时,与前述《鬼话》大约相去不远。当是时,南京条约虽已签订,但厦门、上海、福州、宁波均尚未正式开埠,国人自编的《华英通语》等书还远未问世。《华英通用杂话》的形式与《华英通语》等词汇集无异,但注音用的是官话。在该书的凡例中还将英语的拼法与汉语和满语相比较,有一定的科学性。罗伯聃聪明过人,一八三四年来华,很快就学会并精通汉语。在先已把Aesop Fables译成《意拾喻言》(即今通称之《伊索寓言》),当时编写的目的是为英国人学习汉语之用,今天却成了研究中英语言接触的经典材料。
中英语言接触初期所编的这些英语词汇与会话集,对于英语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如何接受西方的新事物与新概念很有参考价值。单单把词汇集里的词语按年代排列出来,就可以看出译语是如何变迁的,新词是如何进入汉语词汇的。例如以“海股”来译gulf,从《华英通语》起直至民国十五年教育部审定的世界地理教科书一成不变,说明在中国此词至少已经使用一甲子有余。然稍后即“海股”与“海湾”并用,再后即仅用“海湾”一语,以至于今。但用“海湾”并不见得高明,因为bay也早就译成“海湾”,两者在中文的表达上没有区别,而在英语里的不同却是明显的,一封闭,一开放(试比较Gulf of Mexico墨西哥湾与Bay of Bengal孟加拉湾),说明汉译者思想的贫乏,使译语至今尚未臻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