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37|回复: 1

幽兰赋 (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0 00: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幽兰赋

  梅兰菊竹四君,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动容倾心,为之歌吟唱颂。我固喜梅、菊、竹三君,然独钟于兰,醉心于空阶听雨赏幽兰的意境。

  牡丹号称百花之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鲜艳夺目。每当观赏牡丹的时刻,不禁惊叹玉环的雍容华贵,遥想华清池片片牡丹花的随波争艳。然而,牡丹毕竟太为娇艳,所谓花中贵客。因此,宋朝张《花经》在以九品九命品第众花时,牡丹未能占据第一,而屈居兰花之后。张谦《瓶花谱》也把兰花列为一品九命之首,高濂《遵生八笺》则列为上乘高品第一。兰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的地位,与牡丹浓郁奔放的情调相反,乃是得益于其。李公进《幽兰赋》云:幽有寂兮兰有香,香者取其服媚,寂者契其韬光,历代直接以《幽兰赋》为名而赋兰花的篇什便不在少数。兰花常生幽僻之处,不以无人而不芳,色态幽闲,未标雅淡,故而被尊为幽客,同贵客牡丹、清客梅花侪立,傲视群芳。但兰花历经雪霜凌厉而不改本性,决无牡丹的娇嫩之气,自然成为高洁的象征。与其高洁的特制相一致,兰花的馨香也独具特色,在江南被视为香祖,黄庭坚《书幽芳亭》更说:士之才德尽一国,则曰国士;女之才德尽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尽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气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正因为兰的高洁,所以汉朝尚书郎进朝时都要握着一把兰花,以示德才兼备。当然,取高洁之意并非始于汉,早在战国时,楚国就有兰台,据传其旧址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宋玉《风赋》记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至。在此,风第一次被作精神而非自然的划分——雄风和雌风,即王者之风与庶人之风,所谓王者之风就是楚襄王在兰台所得。宋玉借此把贵族生活和平民生活相对照,进行规谏,可见其良苦用心。其实,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讽喻之作何其多也。人们一般都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服贴至极归咎于儒家思想, 事实上,这种温柔敦厚般的怨言早就发韧于《诗经》、《楚辞》了。我们今天恐怕也难以就此责怪他们,或者同情他们进土之路的曲折与危险。也许正是个性的性弱或者是主体的失落以及专制统治,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悲剧,无言的抗争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呢?到了汉代,兰台又成了宫廷藏书处之称,其负责者为御史中丞,所以御史台又称兰台。东汉班固曾经担任过兰台令史,奉旨编撰史书,史官后世便又称为兰台。唐高宗时又曾把秘书省改为兰台。

  中国皇帝的出生都是要有异象的,叫做瑞象,《春秋后传》说郑文公的妾燕,梦见上天赐给自己兰花,结果生了穆公。后世即以郑女花指称兰花,怀孕吉兆因此有了兰梦之称,故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诗》云: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相传汉武帝诞生前,其父景帝曾经梦到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景帝于是把崇兰阁改名为猗兰殿。汉武帝就生于猗兰殿,杜甫诗句猗兰奕叶光即出典于此。彘,据《山海经·南次二经》,是一种长着牛尾、身状似虎、头如猴而叫声如犬的怪兽,后来汉武帝成就了那样的帝国鸿业,看来是有先照的——有虎之勇武,猴之狡诘。这种帝王出生瑞象说其实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

  高洁之意不是财产或者其他意识形态,其分享权无尊卑高下之分,这恐怕也是古代中国少有的平等之事。凡夫俗子不敢建什么兰台,但是可以建起兰闱、兰室、兰房。贾宝玉曾经断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浊臭逼人的男人可以将兰室作为附庸风雅和宴饮宾客之所,而兰闱、兰房是没有资格享有的,只有清纯女子才能毫无愧色地拥有。读萧绎《乌栖曲四首》其四:兰房椒阁夜方开,那知步步香风逐,彷佛婀娜多姿的妙龄女郎款款而来。说到女子与兰的关系,不由得想起了诗经《郑风·溱洧》中的那位主动热情地邀请少男少女去观赏三月上已节盛会的少女。郑国当时有一风俗,三月上已节这天,为消灾却邪,祓除不祥,人们从清晨起就要佩香草或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河去相聚游乐。且看他们的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少女的热情奔放以及略许的撒娇跃然纸上。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给二儿女的嫁妆之一就是一幅《兰竹图》,对女儿谆谆教导:最小渐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希望女儿能以兰竹为榜样,同时也是对自己无资盛典的解嘲与自慰。与女子相比,男子独享的雅词要算是兰交、兰云、兰谱一类了,女子由于自身的地位是无法去结兰交了,更谈不上交换兰谱。倘有此事,也是女子佳人、演义小说之作中所敷衍者。

    梅、兰、竹、菊,一说梅、兰、竹、松,并称四友。兰、竹、松三友中,竹有节而啬华,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尤其是兰花之香,诚如诗云: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定应欲较香高下,敢取群芳竟发时,清香耿耿而悠长,幽香氤氲而沁脾。因而离别相赠,诗人常常以兰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以诸生的身份上书光绪,谋求变法。然而,此书非但没有上达,反遭顽固派的嘲笑——一个没有功名的诸生却来狂妄地干预国政。次年,在重重压力之下,康有为满怀悲愤离开京城,临别以《出都留别之》和朋友相别。其一云: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报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吟着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孤独者振臂呐喊的情形。当时的中国是多么需要一位高洁之士能够在被列强瓜分之际,象卧龙诸葛亮一样力挽狂澜!康有为很想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然而却不为所容,群疑交集。他希望朋友们能够郑重,但是自己决不退缩,抚剑而去,在华夏大地唤起千山风雨响应于青锋之下。

    兰,因之幽、因之香,深受文人的偏爱,据说王维专门用黄磁斗连年贮存兰花。宋朝的罗畸,任滁州刺史的第二年新起了一座办公室,在房前种了几十株兰花,视兰花为兰交,朝袭其馨,暮撷其英,携书就观,引酒对酌,可谓是着着实实地在精神上以公肥私了一回,真是好不悠闲自在。反之,不得悠闲而满心失意或愤然之人,兰花的高洁清香也成为他们怀才不遇的寄托。人们总忘不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那句名言: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炼要兮,长咸页饭亦何伤?这种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的哀叹,有趣的是孔圣人以猗兰操琴曲也做过一回痛诉。他从卫返回鲁国,途径一隐谷,其间惟有兰花茂盛,感物而情发,喟然哀叹道:兰花应当为王者而香,现在却孤独地在深谷之中顾影自怜,自我垂爱,与那些杂草相伴为伍。于是就停下车用琴弹奏起来,习习谷风,以阳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及其新。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敝,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生不逢时之感,恐怕不啻于屈原。孔子若九泉有知,知其身后之荣亘古盖天下,又会有何感想呢?明宣宗看了《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中的这段记载(从史料的角度看,尚不足以证信),也仿佛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地呻吟了几句,一句於呼贤人兮汝其予辅是多少文人想从帝主那儿听到的啊!然而历史上又有多少帝王能真的做到这点呢?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隐士现象。既然不为伯乐所识,那么就隐居一生吧。在此,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性格又一次深刻地再现出来。然而,更深的悲剧还在后面。孔子从儒家思想出发,把出士看作是一种义务,《庄子·人间世》:仰尼曰:臣之事君,义也。《论语·微子》子路的话也同样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他即使伤悼于生不逢时,也还坚持只是俟时而隐,所谓道隐。秦汉之后,情况便大不相同。在仕上,儒法合流,为富贵而仕的禄仕思想不时在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便是一种的动力。魏晋之时,更多地听到的是英俊沉下缭的控诉。自隋唐科举立,文人们找到了一根攀援之索,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导便渐占上风。清末科举之废,他们的心灵所受创伤与绝望,今天想从书中看到并搏得所有前途者,我想是深有同感的。这条仕途的切断对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改造的意义,不是我在这儿三言两语所敢言的。在隐上,儒道合流,隐士的心里极其矛盾,全身而退和俟时而隐是根本的对立,因而它无情地分裂了一些有强烈出仕之欲却又不得的隐者的人格。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全身而回首之退;或是不二之隐,因不愿事于异主、异族、异朝而隐。

  魏晋时代是一个世禄社会,高门子弟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庸才窃据高位,贤才不容于世。阮籍本具济世之志,但始终不为司马氏集团所真正器重,所以他说: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既然为此,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然而仕与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使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强然的反抗情绪,做出了种种刺痛当时名教的行为来。和前人相比,康有为在失意时的表现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人格的抗争。正是如此,才会有维新变法。也进而才会有所谓大清帝国,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

  兰花不仅是诗人骚客 ,而且还是许多画家的钟情之物,《颐园论画》说,花卉一门,补当兼学兰竹,不着此道,终属阙欠。画兰,在传统画中都是以水墨画表现,因而又称之为写兰。自宋代以降,注重象征意义和人格体现的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兰花的固有品格以及其与文人画以书入画,书画同源技法相契合的特性,使其在文人画中日益盛行。而中国画又常常是题诗的,所以便常有借作画或者题画之际发泄幽愤者。元末著名画家倪瓒,工于山水,但他不轻易为豪门作画,为此几遭杀害。他的《郑所南兰》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园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所南,即郑思肖。原名已不祥,所南为其字,郑在宋亡以后画兰多为无根、无土之兰,以示国土沦丧,在兰的形象里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思肖即寓思赵之意。有人问其为何如此,他答曰:地为人夺去,汝不知耶?其一诗首联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亡国之恨,戚戚其中。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其善画墨兰,决不轻易赠人。邑宰曾向他索求而遭拒绝,听说郑氏有田三十亩,便以采赋役威胁,郑氏竟答道:头可砟,兰不可画。别说什么赋役了,断头也无所畏惧!郑板桥对兰也情有独钟。他的自画自题诗如: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姑是盆盎,几回拨去几回裁,以兰的生命力自勉。另一首自画自题诗从对兰花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的责问中,表达了诗人对才无所用、是非颠倒的现实的强烈不满。



首发地址: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14260&fpage=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20 15: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改短些可以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了,很具有启蒙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7 06:07 , Processed in 0.08153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