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拜读刘梦溪先生《论国学》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其中第六篇《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一文,由《第一义谛 陈寅恪是最具独立精神最有现代感的历史学者》至《第九义谛 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对“义宁之学的精神义谛稍作分疏”,后学以为,刘先生使用“精神义谛”一词及第一义谛,第二义谛,乃至第九义谛,使用不当,理由如下:
一 第一义:佛教术语,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道理.
二 谛:有三义,(1)细察,注意.(2)佛教术语,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如唯一之真理称一谛,此外又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等,(3)通"啼"
三 第一义谛:佛教术语,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真如,实相,中道,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
四 考诸《辞源》、《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未见"义谛"一词也.
综上所述,刘先生将"第一义谛"割裂开来,合成"精神义谛"一词,似有不妥,使用第一义谛,第二义谛,乃至第九义谛,也失其当.
后学才疏学浅,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