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496|回复: 6

[医家] 吴医汇讲(清,唐大烈,嘉庆元年补镌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8 06: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吴医汇讲
著者:(清)唐大烈
版本:嘉庆元年补镌本,早稻田大学藏
格式:pdf
尺寸:67MB
清晰度:清晰

简介: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主编是清代名医唐大烈(笠山)。唐大烈,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
1 审稿认真 字斟句酌
  唐氏编纂杂志十分严肃认真,选稿也非常严谨,有些稿件他自己亲自修改,如卷一叶天士的“温证论治”一文,即经过唐大烈文字上的润饰。同时,唐氏对刻印、校勘诸环节都极其审慎细致,全力以赴。
2 广征博采 内容丰富
  唐氏编纂的《吴医汇讲》,内容生动,丰富多彩。《吴医汇讲》的卷首刊有凡例,等于现代杂志上的稿约和广告。“凡例”说:“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因此使杂志栏目十分丰富,不仅有内、外、妇、儿各科,还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临诊随笔、历代医家论述、方剂研究、药物真伪鉴定、医话歌诀、医德教育、读书方法以及书评等,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 采辑文稿 体裁不拘
  唐氏对文章体裁,不强求一律。“集中诸作,或有文辞典雅者,亦有简直随俗者,要惟各适其宜,取其达意而已矣,文固可讽,质亦可传。”唐氏主张只要内容充实,新而标异,言中有实,且能达意,均要采撷。
4 以医论稿 论质取舍
  唐氏在编稿过程中重视文稿学术质量,而不是因人抑扬高低。文章排列不以作者年资、地位分前后,而是文稿“随到随镌”。“凡高论赐光,随到随镌,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他甚至把自己的文稿置于从属补样的地位,其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5 不同观点 兼收并蓄
  唐氏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门户之见。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予以采用刊出。“集众说以成书,不免或有互异。”为了不至于“存此而去彼”、“定人眼目”,他主张“两说并采”,文责自负,由读者自己去取舍。
6 编纂方法 新颖独特
  唐氏颇懂编辑技巧,每卷中往往安排一两篇份量较重的文章,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共识说》等,都率先在《吴医汇讲》上发表。唐氏对采取的文稿均保持原作要旨,并在文前列出作者简历,起到了一定的医学史作用。凡例说:“诸公所著,各于条论之前,分列姓氏,下注讳号、爵里;如先世所遗旧稿,并注生年卒岁,及令嗣某付梓,略仿小传之意也。”这样,亦简要地介绍了当时许多名医的史实,使读者印象比较深刻,而且便于相互联系,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新颖独特的。
目前版本:
吴医汇讲》十一卷  清•唐大烈纂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一版,以民国浙江鄞县名医曹炳章圈点的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扫叶山房刻本及清嘉庆后另外复刊本(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唐氏孙庆耆复刊本,此本与乾隆壬子本相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4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的版本,下载了,谢谢楼主慷慨分享
发表于 2009-1-4 15: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医汇讲刊于(1792-1801)年间。是我国早期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每年一卷,共发表了江浙地区四十多位医家的文章100篇左右。主要汇集了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分门类。也不拘体裁,更不限卷数。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温疟论洽》、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对当时医学交流起了一定作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一九二三年成都铅印本。
发表于 2009-5-27 1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的版本,下载了,谢谢楼主慷慨分享
发表于 2009-8-15 2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无私分享珍贵资料
发表于 2009-8-27 13: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宝贵的资料。学中医还要读古籍啊。谢谢!
发表于 2009-11-26 22: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9:18 , Processed in 0.07850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