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109|回复: 0

《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的断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09: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的断句问题:

一,断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二,断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从文中文意上推断,第二个断句的方法比较合理。因为第一种解释认为汶水、徂徕在泰山南面,所以应该断为「南望」。然而,若然众所周知「城郭」、「汶水」和「徂徕」皆泰山之南,作者就不须冗赘地再多说「南望」。当然,作者也可能运用「南望」,以强调向南而望这个动作,所以应该从文章本身的分句和节奏加以分析,方可推断这句的断句方法。

姚鼐曾经在《古文辞类纂序》中提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则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者。」这里指出「格律声色」,在姚鼐的古文观中是重要的基础。「格律声色」就是指古文的行文规律格式、音节音调和词藻色彩,这些都是「神理气味」的基础,离开「格律声色」,文章的事理和文势便不能表现。回看本文,如果以「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为断句的方法,顾及前后「及既上」和「汶水、徂徕如画」的短句,从音节上来看,长短不一的连句使文章显得格外突兀。反而,如果以「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为断句的方法,把「苍山负雪」和「明烛天南」拆为短句,连接起前后的短句,节奏上明显配合得多,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另外,作者在文中多四字句句式,例如首段运用「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
东流。」还有,第二段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都是运用了四字句句式。因此,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分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个四字句句式是较为合理。


由此推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应为最合适的断句方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0:10 , Processed in 0.10495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