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71|回复: 0

徐霞客与王士性眼中的滇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7 0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两人的社会背景

      徐霞客和王士性虽说都是明末著名的旅行家。但由于两人出游方式的不同,表现出他俩迥异的社会背景。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徐霞客的也算是个地主出身,这就为他日后的旅行提供了基础。另外,他参加科举失败后,没有继续去参加考试,而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游览全国名山大川,使他能更好的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可以说,徐霞客是一位站在人民立场的,能了解民间疾苦的旅行家。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 按察司副使兵备云南澜沧卫, 不久致仕归里 ,从政达二十余年。我们可以看出,王士性是典型的官府中人,他的旅行与官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官员,他虽能爱护百姓,为百姓照想,但他最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朝廷服务的。所以说,王士性是一位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旅行家。这就为两人在同一事物 事件会上产生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就以滇西的大理 丽江为例。
二   王士性眼中的滇西


滇西所指的范围主要是以大理为中心的地区,包括楚雄 大理 丽江 中甸和保山等周遍的一些县市。其中大理和丽江为王士性所到过的。在他所写的 广志绎 中,描绘出他对这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

    丽江军民府是明朝在滇西所设的统治机构,《寰宇通志》所载:“丽江军民府,在大研厢内,国朝洪武十五年(1382)建。”主要是由当地的土司世袭管理。在整个明朝时期,可以说没有外来的人在这里任职。而王士性在任 按察司副使兵备云南澜沧卫时曾经来过这里,不过由于当地土司的排外性非常强,而且王士性也只是路过,所以在《广志绎》中对这里记载的并不是很多。但就这简单的记载可以让我们在徐霞客所写的《游记》出现之前对这里有一个了解。


1.丽江—独立的割据王国


作为朝廷官员,作者曾来过丽江,发现“ 其地山川险阻”可以说易守难攻,大军难以深入,虽然“五榖不产”但“惟产金银”,而金银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开采十分方便,即“每雨过则令所在犁之。” (1) 最后开采出来的金银并没有缴入朝廷,虽然“输之官”,但当地土司都是世袭的,可以说,最后都归入的土司手中。在王士性眼中,拥有金银的土司便可以用它与其它地方进行交易。而政府对这里统治薄弱,其地交通不便,很容易出现割据一方的局面。

    此外,当地没有中原的人在这里生活,甚至没有一个朝廷派来的官员。而且通往丽江只有一条路可以进来,但“彼夷人自任往来,华人则叩关而不许入。”即使有外来的人进去,也是“生死所不可知也。”所以“中国无人敢入者。” (1)

    另外,明朝初年,太祖平定云南后,虽也建立了许多军民府和卫所,但这些军民府和卫所只是分部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对于一些边远的地方由于交通和气候的

原因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在云南分布非常广。王士性也说:“大抵云南一省,夷居十之六七。”所以只能以当地首领来对其统治,但这样必会出现割据的局面。所以可知,丽江割据的出现是必然的。


2.森严的等级制度

     丽江作为由当地土司所统治的等级制度地方。作为当地领袖的土司,其住所也是“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2) 而作为“王者”其“元旦生辰,即地隔流府者不敢不走謁。”甚至取拜见土司的人必须“抹颡叩头”“命之冠带则冠带而拜跪,命之归则辞,不命咸不敢自言。”另外其下属和乐人则必须”咸跪而执役”“不命之起则终日不起。” (1) 这种森严的等级,即使是在中原也是十分少见的。 另外,而当地人所得到的金银都必须“输之官”“民间匿铢两者死。”


  3.特殊的风俗习惯


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对当地的一些风俗和习惯作了描述。如断肠草,是“滇人无大小 ,裙袖中咸齑些须, 以备不测之用。”王士性认为“其俗之轻生如此。”还有“其父子不相见,见则茶酒咸先尝之,祖父以来,皆十年以外则相弑。”此外,当地人还喜欢用毒,凡“勘其事者,咸毒杀之。” (1) 甚至就是大理、鹤庆的太守也敢杀。最后,王士性还提到了云南的火把节,其认为这是云南所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并在《广志绎》中写道:“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


4.人间的乐土—大理

    在《广志绎》中,王士性曾经认为“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常不能兼,惟大理得之。”以王士性做过几十年官,去过十几省的人都这样赞叹这里,可见大理的风景是如此美丽。特别说到大理的点苍山,认为它是“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当地是适合生活的“乐土”,在《广志绎》中曾这样描写这里的生活:“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无一垅半畝无过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识桔槔。”在城中居住的人家“院落捍之即为塘,甃之即为井。”作者把这里描绘的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甚至连他自己也“醉心於是,欲作菟裘,弃人间而居之。” (1)


三  徐霞客眼中的滇西


   作为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最后一站便是云南。在云南,特别是在滇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

    徐霞客在以往的旅行中,经常都是露宿野外,一顿饥一顿饱的,行程非常艰苦。但他在丽江却得到了热情的招待。当他还在鸡足山时,便碰到“檀僧令人候余者,以丽江有使来邀也。” (1) (徐霞客游记校注下,朱惠荣校注,云南大学出版社,1985.)而当他一路赶往丽江时,路过北衙的施茶的亭子,立即便有僧人新茶给他,原来是“其僧以通事命,候余而致之耳。” (2) 可以说,这一路上,徐霞客受到的贵宾一样的招待,这在以前是绝对没有的殊荣。到了丽江后便住在通事家,而后木公(丽江土司)又命通事带徐霞客去解脱林见他,可见通事在当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也更看出木公对徐霞客的重视。到了解脱林,木公对他又是赠钱,又是摆宴。其”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后又碰到当地有“祭丁之举”,木公又“特命大把事一人听候”。 (2) 可以说,这一路上到丽江,徐霞客受到的少数民族的热情招待,给他这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在我们的眼中,云南是一个蛮荒之地,对汉文化知之甚少,特别是滇西之地,土司分布广泛,对汉文化排斥更加厉害。而徐霞客来到丽江,发现当地的人对汉文化非常向往。当来到解脱林,木公便“命大把事来,求做所辑《云薖淡墨》序”,后木公又把鸡足僧在省城中抄录的《云薖淡墨》,“令大把事传示,求为较政" (2) ,并让大把事等候他“较政”完。当把《云薖淡墨》校正完后,又与木公谈论天下人物。木公的这些举动充分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土司对汉文化的向往。另外,木公不光自己学习汉文化,还让他的儿子也学习。当徐霞客要离开丽江时,“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待接之礼也”。 (2) 因为当时滇西中没有通晓汉文化的名师,所以希望徐霞客能作一篇文章留下,并帮助修改一下其子的文章。这些的记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云南并不是个蛮荒之地,当地少数民族也在积极的吸收中原文化。但我们应该看出,这种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是为了加强土司对当地的控制,只是统治阶级的学习,并控制当地人学习中原文化,如,在边境“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命之入,乃得入。”以致于“通安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们者。” (2) 这些措施使得当地人与外界相隔离。只有统治者才能接触中原文化,从而能进行有效的统治。虽然这种对中原文化的向往过于狭窄,但毕竟是云南与中原相联系的重要方面。


3.森严的等级制度

    丽江军民府是由当地的首领(也就是土司)所兼任的。土司是当地最大的官员。丽江木氏“居此二千载” (2) 为当地的土司。其住所是在山峰中的小峰上,在当地人眼中,“众大之中,以小者为主。” (2) 由此可知,土司在当地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另外,在《游记》中记载着:“通事引余至其门,有大把事二人来揖”,大把事“一主文”,“一主武”,其下另设有“二把事”。还有当土司想去东北部的古冈山,“诸大把事言不可,力尼之,数年乃得至”;正月间每一次祭天之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 (2)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土司之下的大把事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而通事则相当于翻译和接待。最后就是头目,其《游记》中说“闻去冬亦曾用兵吐蕃不利,伤头目数人”。 (2) 可知头目是一个基层的军事职务,人数众多,但必不可少。这些大把事、二把事、把事、通事、头目与土司共同组成了统治阶级。此外,在当地姓氏也分为两个等级,“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民姓和,无他姓者”。 (2) 就是有这么一套等级制度,使得木氏能更好的统治当地。


4.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物产

    丽江作为风景名胜,在现代都受到的中外游客的喜爱。那古代的丽江更是风景如画。在徐的《游记》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述当地的景色。如作者在描写丽江古冈的池水和其上的山峰时,分别用了“澄澈异常,自生光彩”“独凝雪莹白”。就连木公也“屡欲一至其地”。此外,还描写到丽江北,忠甸的北崖,“崖石白色”,当出太阳时,人们身穿者彩服来到时,“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 (2)

    来到大理,作者通过亲自探访“蛱蝶泉”,描绘出“泉上大树,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而除了这些假蝶以外,“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2)

    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丽江和大理的美丽景色。而这些景色又是云南所独有的,也是在内地所没法看到的。

    在丽江和大理除了优美的风景外,其丰富的物产也让作者难以忘记。如作者在丽江时,土司摆宴款待他时,便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发糖诸奇点。”更有一种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就连作者也十分喜爱吃,“命顾仆腌为腊鸡。” (2)

    而出产于大理的大理石(又名点苍石),作者用它是“取其黑白明辨而已。” (2) 而在史料上记载:“点苍石,点苍山出,其石白质青,文有山水草木状,人多琢以为屏。” (3)

    除这些物产外,作者还对“钩藤”、“孩儿茶”、“感通茶”等做了简单的介绍。


5.风俗习惯

    在丽江,祭祀和“避豆”都是当地的风俗。《游记》记载:“是方极畏出豆。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牵染,死者相继。”对此,纳西族采用了躲避与隔离的方法,即遇到天花流行的年份,未出过天花、没有免疫力的人就“避之深山穷谷,不令人知”,“染豆者”“即徙之九和,绝其往来,道路为断,其禁甚严”,以防止传染。“避豆”收到了“多避而免者”、“以避而免于出者居半”的效果,以此预防天花传染病。而祭祀,在《游记》中也有描述:““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

    此外,到丽江后,解脱林宴会时“下藉以松毛”,木家院指导土司四子时也“下藉以松毛”,徐霞客认为是“以示重礼的民俗。”

四 两人眼中不同的滇西

    王士性与徐霞客两人相差不过四十余年,但所看到的滇西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王士性眼中的滇西虽然是一个乐土,但当地的封闭和割据土司的存在使的国家的有效统治被消弱了,不利于中央的管理。而徐霞客眼中的滇西则是他旅行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少数民族的友好和好客。在他的笔中民族的友好和和谐是永远的主题。可以说,两人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有着不同截然不同的结果。


参考数目:
(1) 《元明史料笔记(五岳游草、广志绎)》,周振鹤点校,中华书局,2006版。

(2) 《徐霞客游记校注下》,朱惠荣校注,云南大学出版社,1985。

(3) 《明一统志 · 大理物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6 10:44 , Processed in 0.08411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