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116|回复: 1

[国学] 词学通论【民国吴梅.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出版部1927初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5: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 者】吴梅
            • 【丛书名】
            • 【形态项】 223页
            • 【读秀号】
            • 【出版项】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出版部,1927
            • 【ISBN号】
            • 【原书定价】  网上购买
            • 【主题词】(文学(学科: 文学研究 地点: 中国)
            • 【参考文献格式】吴梅著. 词学通论.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出版部,1927.
          • 【格式】djvu   
            【大小】13.5M  
            【清晰度】清晰
            【完整度】完整


[ 本帖最后由 luyiqiao 于 2008-3-23 15:4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2 08: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

吴梅对古典诗、文、词、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崖诗录》、《霜崖曲录》、《霜崖词录》行世。又长于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作《风洞山》、《霜崖三剧》等传奇、杂剧十余种。老先生终生执教,自1905年至1916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任教。1917年至1937年间,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精通昆曲,他不但整理了唐宋以来的不少优秀剧目,还创作了不少昆曲,并且是第一个把昆曲这一民间艺术带入大学的教授,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昆曲和戏剧。他的弟子既有名教授大作家又有梨园界的大师,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东京大学校长也是吴梅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台湾的昆曲名家,都是吴梅的第二代弟子。1993年,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在吴梅故里苏州召开了吴梅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海内外特别是宝岛台湾,来了不少专家、学者。

遗憾的是,这位著名的教授、昆曲大师正当壮年客死他乡。其原因用长孙吴林(父亲排行老三,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毕业,从事铁路桥梁设计、施工)的话说,老爷子才华横溢但胆子小,一生胆小。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吴梅,决定举家“内迁”,大逃亡。从苏州经武汉逃到湘潭,从湘潭逃到桂林,从桂林逃到昆明,可是两条腿加上火车轮子,也没有日本鬼子的飞机快,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昆明,老爷子怕挨炸弹,非要躲到飞机找不到的乡村,1939年1月11日,吴教授率领一家人从昆明出发,坐了两天汽车,又步行两天,来到了大姚县李旗屯。这个在当时云南地图上找不到的李旗屯,虽然离昆明不远,生活条件却很差。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更差。在大姚县李旗屯住了两个月,吴梅因喉病复发去世,年仅55岁多一些。被誉为“曲学之明辨章得失,明示条例,成一家成言,领后来先路” 的一代戏曲大师,因芦沟桥事变后日寇轰炸苏州,自9月12日携家人离苏州经南京达武汉到桂林,从桂林到昆明而大姚县李旗屯,做梦都想回到故乡苏州,辞世前两日,致友人书云:“避居始入鄂,继至湘,又至桂,最后至滇,今不再动矣。路日行日远,病亦日积日深,目下气急咳呛,骨瘦如柴,虽有卢扁,亦无能为役,但冀稍延时日,得返故里而已。”遗憾的是,梦想落空,只能魂归故里。令人不解的是,自幼酷爱古典诗、文、词、曲的戏曲奇才,在逃难路上仍有诗词问世的吴梅教授,竟然不让子孙们学文。用毕生献于古诗文戏曲事业形容吴梅,一点儿也不过分。离昆明前还在手抄《霜崖诗录》,去世前数日仍然为弟子的著作校阅,并作《羽调四季花》——“法曲续长平,把贤藩事,娇儿怨,又谱秋声。前朝梦影空泪零,如今武昌多血腥。旧山川,新甲兵,乱离夫妇,谁知姓名。安能对此都写生。苦语春莺,正是不堪重听。倒惹得茶醒酒醒,花醒月醒人醒。”花醒月醒人醒,骨瘦如柴却头脑清醒的大教授,作诗写词的同时,有气无力地写遗嘱,哆哆嗦嗦,一天仅能写一、二条。最后,手不能,临咽气,特别嘱咐孙子们:要学工,不要搞文……吴梅有4个儿子,都学理工。

诞辰: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

逝世:1939年,农历己卯年


吴梅与《词学通论》
周远斌/光明日报


  吴梅(1884-1839)以曲家名世,有杂剧、传奇、散曲之创作,亦有戏曲、戏曲理论研究之著述,学术界对诸方面多有论述。另外,吴梅也是著名的词家,有词之创作,也有词、词理论研究之著述,《词学通论》可以代表他在词之领域的研究成就。

  吴梅沿袭了古代重体制的学术习惯,在《词学通论》中尤重辨体,全书九章,前五章不离
乎词体之辨。第一章《绪论》论曰:“作词之难,在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间。要须辨其气韵”;“气韵”不辨,空疏者作词往往“易近于曲”,博雅者作词往往“不离乎诗”;若要避免近诗之弊,“须多读古人旧作,得其气味,去词中习见辞语,便可避去”;曲“与词格不甚相远,而欲求别于曲,亦较诗为难。但曲之长处,在雅俗互陈,又熟谙元人方言,不必以藻缋为能也”;“曲中俗字”,“固不可用”,“即衬贴字”,“亦当舍去”。吴梅这里借用了李渔《窥词管见》中的观点和语句,其不避雷同而论之,可见此辨体之重要。吴梅也有自己的体识,认为词、曲之区别,“最难之处,在上三下四对句,如史邦卿《春雨》词云:‘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又:‘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此词中妙语也。汤临川《还魂》云:‘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又:‘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忽地怀人幽怨。’亦曲中佳处,然不可入词。由是类推,可以隅反,不仅在词藻之雅俗而已。”

  辨体贵在明理,不需骋思扬藻,故《词学通论》前五章多言简意赅之论。如第二章论平仄之重要:“词之为道,本合长短句而成;一切平仄,宜各依本调成式。”“虽立定程,而字音之开齐撮合,盖别有妙用,倘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非特不协于歌喉,抑且不成为句读”。

  吴梅在《绪论》中溯词之源,在书的后四章按朝代理词之流变。《绪论》溯源曰:词“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故曰‘诗余’。惟齐梁以来,乐府之音节已亡,而一时君臣,尤喜别翻新调。如梁武帝之《江南弄》,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沈约之《六忆诗》,已为此事之滥觞。”自汉代始,乐府为正声,而一些新声别调在民间流传,齐梁时新体诗已诗乐分离,词乐合一的民间乐调故为文人所注意,后渐演为词,吴梅认为词滥觞于齐梁,不无道理。

  书的后四章乃词之古代简史。吴梅长于取“义”,如论唐代词:“大抵初唐诸作,不过破五七言诗为之,中盛以后,词式始定。迨温庭筠出,而体格大备,此唐词之大概也。”再如论北宋词:“词至赵宋,可云家怀隋珠、人抱和璧,盛极难继者矣。”“大抵开国之初,沿五季之旧,才力所诣,组织较工。”“汴京繁庶,竞赌新声。柳永失意无憀,专事绮语;张先流连歌酒,不乏艳辞。惟托体之高,柳不如张,盖子野为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为苏、辛,为姜、张,发扬蹈厉,壁垒一变。而界乎其间者,独有子野,非如耆卿专工铺叙,以一二语见长也。迨苏轼则得其大,贺铸则取其精,秦观则极其秀,邦彥则集其成,此北宋词之大概也。”吴梅对每一朝代词的发展演变皆作如上概括,而且简单明了,合乎实际,堪谓“通其变,观其会通者也”。

  因以“唐人词略”、“宋人词略”等标题,所以吴梅写词史之“事”较简略。每一章节只就当代词家作简论,每一词家又多简评一首代表作,还有一些词家仅列名引词。虽然“事”简,但却巨细不遗,并能突出一词家、一时代词之特点。故吴梅能言他人所未言,如:“唐初,柳范作《江南折桂令》,当在青莲《忆秦娥》、《菩萨蛮》之前,而各家选本皆未及之,其词盖久佚矣”;能发他人所未发,如论苏轼、秦观词之别:“诸家论断,大氐与子瞻并论。余谓二家不能相合也。子瞻胸襟大,故随笔所之,如怒澜飞空,不可狎视;少游格律细,故运思所及,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其《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其用心不逮东坡之忠厚,而寄情之远、措语之工,则各有千古。他作如《望海潮》云:‘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此等句皆思路沉着,极刻画之工,非如苏词之纵笔直书也。”

  吴梅在《论韵》一章中言:“余故严别町畦,为学者导”。此语亦可用来评价整本书之价值,无论是就入门者而言,还是就研究者而言,《词学通论》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

  《词学通论》最早由东南大学1912年铅印,1932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后来商务印书馆、台湾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分别予以再版。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 号】 7532543323  
【出版日期】 1900 年1月 【页 码】 1     【版 次】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代词学大师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及词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从了解词学、欣赏词作的角度入手,讲解词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词的演变历史,在介绍与评点历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的过程中,引导读者领会词的无穷魅力。
  《词学通论》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所谓通论,含综论、统论之意,即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研究词。它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更是两者结合的。在1933年8月出版的《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词籍介绍》中,曾这样说:“本书先论平仄四声,次论韵,次论音律,次论作法。于《论音律》章内,又附《八十四宫调正俗名对照表》、《管色杀声表》、《古今雅俗乐谱字对照表》、《中西律音对照表》,最为本书特色。自第六章以下,论列唐五代以迄清季词学之源流正变,与诸大家之利病得失。”归纳起来,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就中,自第二章至四章,分别标日“论平仄四声”、 “论韵”、“论音律”:皆围绕音乐问题而论词;而第六章至第九章共四章,皆标日“概论”,实是历代作家作品论,贯串起来,便是一部词史的雏形。谈词之作法的仅有第五章,实际上每一章中皆有所涉及。在全书之前,冠以“绪论”,作为第一章,揭示有关词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
第三章 论韵
第四章 论音律
第五章 作法
第六章 概论一 唐五代
第七章 概论二 两宋
第八章 概论三 金元
第九章 概论四 明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8 11:43 , Processed in 0.08286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