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806|回复: 3

[目录] 海昌艺文志【清·管庭芬撰·民国十年刊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9 16: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  名】海昌艺文志
【作  者】(清) 管庭芬
【版  本】民国10年刊本(全24卷)
【格  式】PDF
【清晰度】清晰
【大  小】 189.35 MB



       龖案:4樓有詩言志先生大附件上傳的文件!下載使用的師友可省些金幣的吆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4-19 05: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2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字培兰,号芷湘,海宁人。诸生。有《渟溪老屋集》。
书名:管庭芬笔记两种
作者清) 管庭芬著
ISBN:7-80569-057-X
价格:CNY3.40
发行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
出版时间:1989
页数:1册
开本:19cm
一般附注:
发表于 2008-4-2 17: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迁《海昌外志》中也有艺文志一目,可以对比研究

试论谈迁《海昌外志》  
作者:柴伟梁

提要:本文简述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方志作品《海昌外志》的成书经过、内容、特色以及对该书的评价。
关键词:谈迁 海昌外志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谈迁最主要的基作是《国榷》,该书共一百零八卷,是一部资料罗为翔实可靠的编年体明史。另外谈迁还编著有《枣林集》、《枣林杂组》、《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1等,在谈迁编著的这些作品中叭有顺治三年(1646)完稿的《海昌外志》是一部反映家乡海宁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地方志,而是一部独具特色、质量较高的地方志。
  一、《海昌外志》成书经过
  明天启五年(1625),平湖老举上赵维寰担任海宁县学教谕。谈迁是县学生,因此赵维寰也就成了谈迁的老师。两个都对历史感兴趣,很快成为朋友。
  赵维寰上任后,与学生"谈艺之暇",总想有所作为。海宁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修过《海宁县志》后,到崇祯二年(1629),已经有72年未修过志书。赵维寰感叹:"百年寂寂,奈何当吾世而失之?"于是,"奋然操三寸不律,皦乎如烈日秋霜。"
  谈迁当时其实已经修有海宁志稿,谈迁称:"予先有篡录,蒙其收汇。贤达苦心,有光海澨。"但是,谈迁很谦虚,也因为志书一般都是官修,他作为私人编篡,有点心虚。所以他编成初稿后,没有拿出去别人看:"虽稿成,未轻以示人,知终当覆瓿也。"据此可推断,谈迁的《海昌外志》昌最在1629年前已成初稿。
   正因为谈迁曾个人修过志书,所以赵维寰邀请亿参加《宁志备考》的编篡。老师要修志,做学生的总要支持。谈迁拿出了自己末出版的志稿,供赵维寰参考。故而,赵维寰在车《宁志备考》朱道行、许令瑜、郭浚、吴维熊、徐而荐、谈以训六个审定人时,特意在谈以训下面括注"以自篡《外志》参"。崇祯三年《宁志备考》正式出版,谈迁还为该书写了序言。
   按下来的十数年,因为要写《国榷》以及生计方面的原因,谈迁暂时把《海昌外志》初稿放在一边。
   虽然谈迁的重蹼移向了他的方要著作《国榷》,但他没有忘记地方志。相反,他对地方志十分重视。在他写《国榷》的过程中,十分注意采集地方志资料。据统计,《国榷》一书引用的地方志资料多达83种。3这样一方面他完成了《国榷》这部大书,一方面对地方志有了更多的心得,为他后面修订、完善《海昌外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崇视壬午(1642),谈迁在南京结识吏部尚书张慎言和户部尚书高弘图,胺到他们两个的赏识。甲申(1644)三月,李自成率农了起义军攻入北京,崇视自杀。五月初,福王朱由崧在南都称帝,高弘图入阁。谈迁为感知遇之恩,充当高弘图的幕僚。福王登其之初,谈迁曾幻想"中兴方始",对弘光政权寄于很大希望。他积极向高弘图和张慎言等人出谋划策。可是,南明弘光政权一开始就被魏阉余党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福王朱由崧更是醉生梦死,沉迷于酒色之中。面对如此腐朽透顶的弘光朝延,谈迁的梦想破灭了。不久,弘光政权灭亡,高、张以著述为务--《海昌个志》又被迁拿出来加以充实修订,并形成正式稿。
   谈迁在《海昌外志·缘起》中讲:"乙酉、丙戌(1645-1646)间兵祸,县适可弃,独不日志在春秋乎!取匣而藏之?"谈迁感慨于县志(指《宁志备考》)散失,为了保存史料,也为了不使自己自己辛苦收集的资料白白浪费,他就想把自己的《海昌外志》初搞加以睡订和完善。谈迁在《海昌外志》序中又说:"诗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间得轶事一二,不啻珙璧视之。以参酌前志,损益旧闻,醴之流也则酏,吾其邯鄣之国志也。"好一个"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谈迁热受家乡热爱,经过两年的修订,到顺治三年(1646),《海昌外志》炎到渠成。
   二、《海昌外志》的内容和特色
  《海昌外志》共分八卷,4具体分为《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丛谈志》、《艺文志》八个门类,43目,前有自序和缘起各一篇。《舆地志》包括沿革、形胜、山水、都鄙、风俗和物产;《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课程、徭役和盐科;《职官志》包括令佐、师儒、杂秩和武弁;《建置志》包括城郭、公廨、泮宫、祠庙、邮梁和寺观;《选举志》包括甲科、乡举、明经、封萌和荐辟;《人物志》包括儒林、忠直、文苑、宦迹、高行、教友、隐逸、寓贤、方技、烈女和玄释;《丛谈志》包括祥异、古迹、丘墓和佚事;《艺文志》包括典籍和遗文。
   《海昌外志》只有抄本,该书的留存及收藏情况简价如下:北京图书馆有康熙、雍正间的抄本及静得楼抄本;天津图书馆有旧抄本四册;上海图书馆有清抄本一部二册,有管庭芬校交跋;台湾省中央图书馆有康熙早旧抄本八卷四册,有乾隆间著名学者吴骞(海宁人)手批;浙江图书馆有海昌马氏味吾斋藏旧抄本,并有"陈恭溥印"、"游艺仙馆"等印记,末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恭溥手跋。此外,杭州、海宁等图书馆也有抄本。《海昌外志》还被《千顷堂书目》、《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史稿·艺文志》等书著录。5
   明亡以后,谈迁"席有凝尘,甑无宿火,败椽颓壁,枯研蠹竹,环者之间,尽于一目",6简直是一贫如洗。由于他生活在社会下层,亲身体验到明清之际统治者官索民掠、蝗早频繁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因而对他们寄以深切的同情。他说:"今江南温室,或不能饱其孥,罄宅殚田,鬻子女而真囹圄,指不胜数也……哀哀生民,始困于明季,剧于今日"。7
   正由于谈迁生活在底层,对老百姓的疾苦了解颇深,因此在《海昌外志》中,对海宁地区的广大百姓因饥寒交迫而奋起打击恶霸地主、抢压粮食的行为,作了比较客观的记述。他认为民众为"盗"是统治者"收支苛索,浮费百出"造成的,并不能简单地去责怪老百姓。
   明清两代,浙江海宁的地方面军志,官修私撰,共有12部,而谈迁《海昌外志》的最大特色是不以沿革、职官、科举、典籍等为主,而是着重记载明末"墨吏"的盘剥、恶霸地方的压榨、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广大农了在"人相食"的惨境中挣扎和反抗,同时也记载了清初统治对海宁地我的屠杀事实和人民群众激烈的反抗斗争。
   三、对《海昌外志》的评价
   陈恭溥在清朝道光年间西未(1847)为《海昌外志》写的跋中说:"吾邑志乘……惟谈迁先生所著之《外志》为最精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罗仲辉评价说:"直到今天,《外志》仍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方志。"8在反复阅读《海昌外志》,比较海宁其他时代的志书后,我认为《海昌外志》至少有下面几方面的优点:
   1、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志专家仓修良说:"《海昌外志》台湾出的方志丛书中已有收入,也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著录。这是谈迁个人所修的海宁县志……对保存地方文献有很大价值。"9《海昌外志》因为是谈迁私人修撰,因此不可能像今天修志一样发动各部门各单位收集、提供资料,而是全部由自己收集和整理。因此,有一些篇目反映在内容上就少了一些概比如第一卷"舆地志"前简单的介绍一直沿革、形胜、山水后,就马上安排了大量的有关"舆地"方面的诗文,如贝琼的《游菩提山值雨宿存思庵》、张九成的时,谈迁还收了一部分外籍人士描写海宁的诗文,并注明作者是哪人氏。如鄞县张憬的《登审山》、嘉兴徐元春的《登紫微山》等。又如"建置志"的前面简单的讲了几句"城郭"的内容后,就马上转入诗文的表述,第一篇是贡师泰的《城海订州诗序》,第二篇是胡奎的《筑城谣》……接下去都是有关城池修筑或风景的描写。谈迁所收资料涉及才作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学者,收录较有名的有王守仁、苏轼、刘基、王安石、文天祥、汤显祖等。这样一种安排方法,虽然概况略显简略,但保存了大量有关的文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海宁的地方局限性,既有比较好的原汁原味,又提升了作品的档次。而且,谈迁还单独安排了一卷《艺文志》,包括典籍和遗文,含量也是相当的大,大约占了五分之一强,加上前面穿插的"方题诗文",《外志》所保留的文献是大量的,据初步统计,全书文献所占例约有80%以上,这些资料当然也是相当珍贵的。
   2、贴近平民,充分反映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反抗。第一可以内容来看。如果《食货志》开头就讲到:"闻之父老日:正嘉间税额杂出,胥吏易售其奸,凡鬻的非称南,陆地则不售,时田租特重,故也。田降而地则售,主受其利,鬻户存其额。于是家徒壁立,虚粮待偿,累殍继之矣。"反映了明正德、嘉靖年间税收多,田租重,农民相继饿死的一种惨状。又如《丛谈志》中产:"辛己10夏六月,大蝗旱,民饥疫,鬻子女,售田舍,余有横殍,而税赋如故加苛焉。"讲了当时大蝗大旱后老百姓生活的惨状--饥饿、卖子女、卖田地,而苛税如旧。又如《人物志》中记述:"周宗彝崇祯丙子举北雍慕义敢任,甲申闻变,即慕资治硖石镇关隘,以杜奸蘖。明年11同众号召子弟有枕戈之志。八月望北兵奄至而溃,举家溺园池中。弟诸生启祥手击数人,中流矢死。周氏之家覆,为事虽不成,奋身犯难或可原其心也。"讲述了周宗彝率领义兵抗击清兵的勇气、行动和最后牺牲的情形以及作者对他心存敬佩的感慨。第二还可以从全书的字数分布来看。反映官场的"职官"和"选举"只占了全书的10%左右,而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物"和"丛谈"却占了全书的30%左右。这在历来以封建思想为指导、经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国古代修志传统来说,这种"平民思想"是个很大的创新。
  3、体例较善,注重考证。《中国方志大辞典》评价《海昌外志》道:"谈迁为著名史学家,熟悉历史典故,是书体例罗善,罗旧志多所考证。"12《浙江方志源流》一书中也说:"崇祯《海昌外志》,是遵循南宋后期比较完备的体例。"13我认为,这里的体例或许是指它的格局结构,而非指它的体裁。的确,《海昌外志》虽然字数不多,总体较为简练,但结构较为完备,涉及面较广。 与二百七十多年后的《海宁州志稿》相比,《海昌外志》更个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海宁州志稿》中安排6卷《烈女志》、5卷《选举职官表》、6卷《金石志》等,占了整书近一半的篇幅,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官本位的编纂思想。而《海昌外志》源自民间,篇目制定相对自由,因此篇章的把握比较合适,各部分分配相对合理。谈迁对地方文献的征集考订十分重视,他认为地方文献是国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他主张编纂方志须广征博收、力求资料丰富翔实,他说:"文献残缺,征考甚难,穷搜僻采,必炼月广迹而后可噫!"。14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他生活贫困,但他为了收集资料,不怕吃苦,他常常步行百里,向藏书家、向民间百姓借抄借读,汲取营养。《北游录·纪文》中记载:"……而家本担石,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条积匦藏,稍次年月成编。"不管他著《国榷》也好,编著《海昌外志》也好,都非常注重实地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辩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18 17: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附件

清·管庭芬:海昌艺文志(民国十年刊本),pdf
【书  名】海昌艺文志
【作  者】(清) 管庭芬 撰
【版  本】民国10年刊本(全24卷)
【格  式】PDF
【清晰度】清晰
【大  小】 189.35 MB

[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4-18 17:2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3:01 , Processed in 0.08357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