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实学的集大成者。字美庸、颂甫,号茶山,又号与犹堂、三眉、俟庵。祖籍全罗道罗州。1762年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的一个两班家庭。幼年攻读儒家经典和诗律。1776年开始研究实学。1789年文科甲科及第,历任检阅、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经学副承旨、兵曹参议、刑曹参议。1801年,在李朝镇压天主教时受到其兄牵连,被流配到长鬐,次年改流配康津,1818年回到故乡。18年的流配生活,使他接触到农村的现实,对其实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坚贞不屈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刻苦钻研实学和西洋新学。有关哲学、历史、文学、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主要著作均成于此时。被释回乡后,继续潜心著述,卒成实学大家。1836年卒。
他继承并发展了先行的北学派和星湖学派实学家的思想。哲学上继承“气元论”的传统,认为世界起源于物质性的气即太极,主张只有通过感觉方可认识外界事物,反对一切宗教的神秘论和迷信的宿命论;在科学技术方面,他认识到技术在社会生活上的巨大作用,并在修筑水原城中自造起重机,还和朴齐家等人一起推广种痘法;在治学方面,反对“空理空谈”和形式主义,主张结合实际研究学问;政治上反对门阀主义和世袭制,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劳动量多寡分配的“闾田制”;文学方面,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
他提出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有以往实学家所没有的创见,对朝鲜近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有《与犹堂全书》五百零三卷,最著名的著作有《经世遗表》、《牧民心书》、《毛诗讲义》等。文学方面以汉诗、政论见长,《饥民诗》、《夏日对酒》、《狸奴行》是其著名的诗文作品。
朝鲜李朝学者、诗人。字美镛、颂甫,号茶山、与犹堂。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今扬州瓦阜面陵内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28岁文科及第。历任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不求媚于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对派的诬告和陷害。40岁时被贬,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释放回里,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镛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他认为一切无助于实用的学问都算不得学问,“新我旧邦”的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他对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技术等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最关心农民问题,认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户之家“是残九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户”,提出“农者得田,不农者不得之”的主张。对诗歌创作,他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挣扎度日的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豪吏的作恶;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颠沛流离的图景。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长诗《夏日对酒》、《耽津农歌》、《耽津渔歌》、《耽津村谣》、《哀绝阳》,以及次杜甫韵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猎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等。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1910年,即在他逝世70多年以后,李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谥文度。著有《与犹堂全书》 503卷。
参考书目
崔益翰:《实学派和丁茶山》,平壤,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