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93|回复: 0

读王昌龄《论文意》札记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 1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起意、见意、立意

高手作势,一句更别起意;其次两句起意,意如涌烟,从地升天,向后渐高渐高,不可阶上也。

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

置意作诗,即须疑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夫诗,入头即论其意,意尽则肚宽,肚宽则诗得。 
 
诗头皆须造意,意须紧。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 【以上为引文】


“起意”,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说。“见意”,主要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而言。“立意”,指诗人在作诗之前的打算:想表达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作意”、“造意”,与“立意”是同一个意思。“起意”强调作诗之先“立意”的重要。“置意作诗”,似应理解为作诗要“置意”,即“安稳”、“分付”、“方便”诗之“意”,而不应理解为动念作诗。“入头即论其意”,是指诗的开头一两句即应统摄在全诗的“意”之中。

2、意即志

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

夫文章兴作,先动气,气生乎心,心发乎言,闻于耳,见于目,录于纸。

[杨按:“先动气,气生乎心”,与“情动于中”似乎是同一个意思。“心发乎言”,不好解。]

昌龄此说源于儒家诗教。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诗教的基本内涵是:物(自然景象、社会现象等客观存在)感动人心,摇荡性情,发而为言(声),即为诗(乐)。诗发端于志,志是作诗的动因,也是诗要表达的内容。

《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志,意也。从心,之声。”“诗,志也,从言,寺声。”意、志互训,意、志与诗也紧密相关。

昌龄所说的“意”其实就是诗教所说的“志”。“意”(“志”)的具体内涵是:

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中心不决,众不我知。

[杨按:行李,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襄公八年:“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 ‘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杜预注:“行李,行人也。”行李的职责是传达君主的使命,诗是诗人的使者,为诗人宣发“愤气”。]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宗旨”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有以二:王仲宣《咏史》: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杨按:“有以”即有为,有目的,有意图。此段录自“中华诗词网”)



不过,从《论文意》全篇来看,这个“意”或“志”的内涵与传统诗教的内涵相比,其侧重面有很大的不同。昌龄似乎不太关心“美刺”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情志、心志的抒发。这大约和他所处的时代相关。

3.意与意兴

以名教为宗,则文章于皇道,乎《国风》耳。自古文章,于无作,于自然。

凡神不安,令人不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惽迷,所览无益。纸笔墨常须随身,兴来即录。

意欲作文,乘兴便作,若似烦即止,无令心倦。常如此运之,即兴无休歇,神终不疲。【以上为引文】



“兴”的字面意思是起。《说文》:“兴,起也。”“无兴”即不起作诗的念头,即使想作也没有作诗的兴致。(追根究底,其实是心里没有“愤气”、“不快”之类的“志”)“乘兴”、“即兴”是指诗兴萌发的当下状态。

“兴”又是“六义”之一。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司农(众)云:“兴者,託事于物。”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

挚虞《文章流别论》:“兴者,有感之辞也。”

钟嵘《诗品》“总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云见今之失,取比类以言之,谓刺诗之比也。兴云见今之美,取善事以劝之,谓美诗之兴也。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二南密旨》“论六义”:“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感臣之德政废兴而形于言。”(说明:此条转录自《文镜秘府校注》注文)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说:“毛传‘兴也’ 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兴’。”

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各家说不尽相同,但“兴”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在字面表层意思之外别有寄托,或劝,或刺。因为这样的诗都“起”于感,即有感而发,故曰“兴”。(通俗的说法就叫“起兴”)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意兴”字面意思就“意起”,“意兴”也可说“兴意”,就是“起意”。作诗讲究“意兴”,就是追求诗意的别有寄托。因为“意”与“兴”关系如此紧密,说久了,说俗了,两字似乎就成了同意词。所以昌龄说:“兴发意生,精神清爽。”


【说明:文中引文出自以下书籍】

1.王昌龄《文意论》,见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尚书》、《诗经》、《礼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3.挚虞《文章流别论》,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广雅书局刻本),中华书局影印,1958年。
4.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5.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朱自清《诗言志辨》,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 本帖最后由 杨更生 于 2008-1-2 15:55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48 , Processed in 0.07919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