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41|回复: 0

清代四名人与茶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1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四名人与茶道
来自:中国茶道网

    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侨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两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从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郑燮: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在他的诗书中,“茶味”更浓: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贫是郑板桥一生的写照,他的心境和创作目的在《题靳秋田素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皇帝位,改号乾隆。
  说起著名的龙井茶,就会想到乾隆皇帝。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区,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
  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诗中的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几句,十分贴切准确。
  到了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到了云栖,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对茶农的艰辛有较多的关注。
  诗中吟到: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五年以后,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这次来到了龙井,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名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曰: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品尝龙井之茶后,乾隆意犹未尽,时隔三年,即第四次南巡时,他又来到龙井,再次品饮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诗作《再游龙井》。
  另外,相传乾隆在品饮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的龙井茶后,对其香醇的滋味赞不绝口,因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这一遗地至今尚存,已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乾隆皇帝还善于品水,他有一个特制的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以此来评定优劣。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曹雪芹1715-1763年,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一位见多识广,才气横溢,琴、棋、书、画、诗词皆佳的小说家,对茶的精通,更是一般作家所不及。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还有暹罗泰国的旧称)进贡来的暹罗茶等等。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富贵荣华和贫困潦倒,因而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茶的习俗也非常了解,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
  此外,《红楼梦》中还表现了寺庙中的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等的风俗。
  曹雪芹善于把自己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妙句,如写夏夜的:“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表现,处处显得浓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诀别的时刻,茶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晴雯即将在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
  当八十三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3:06 , Processed in 0.0746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