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50|回复: 0

忆马连良老师(李世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9 13: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梨园春戏曲网 _ http://www.liyuanchun8.com/ 】 原文链接:http://www.liyuanchun8.com/liyuangushi/526.htm   

      马连良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一直称他老师。这并不是一般的晚辈对长者的尊敬,而是实实在在地,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是我的业师。那么,程派青衣何以又成了“马门弟子”呢?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俗话说“一字为师”,何况我自一九五六年进北京京剧团后,即随马老师演出,多年来在艺术上深得他的教诲呢!由于“四人帮”的迫害,马老师过早地去世了。转眼间,我们师徒分别已有十八个年头了。追怀往事,绪起伏,书此短文,以志悼念。
                                扶植弱苗
    我刚陪马老师演戏时,艺术上可以说是茅塞未开,幼稚得可笑。想到将要和全国驰名的艺术大师同台,心头别有一番兴奋和紧张。几天的戏派出来了:《三娘教子》、《法门寺》和《审头刺汤》。当时,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很重的担子。演出之前,马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给我排练,亲作示范,甚至把着手教。我盼好心切,紧张得嗓音开始沙哑。马老师也为我着急。马师母立即带我去一位名医那里针灸治疗。那时候,像我这样不起眼的幼苗大有人在,但是马老师并未少用扶植之心,是花了许多心血的。同时,前辈名丑马富禄和师友李慕良、马盛龙、马艳芬等,也热情地鼓励我,耐心地帮助我,终于使我鼓起勇气把这几场戏唱了下来。演出结束以后,我对自己的表演很不满意,甚至对半路出家的外行身份也表现出几分怨气。这时候,马老师鼓励我说:“程派很有特色,观众很喜欢嘛!当年我和你老师程(砚秋)先生合作演出,他演戏非常认真,你也有这个优点。”马老师又说:“玉不琢不成器。台上的事儿,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自己努力,一定会博得观众的赏识。”他的话对我来说,是支持、鼓励,又是温和的批评。
    不久以后,马老师又告诉我:“演戏有‘会'、‘通'、‘精'、‘化'四个阶段。你现在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演,只能算个‘会';戏演多了,好戏看多了,掌握了规律就能相‘通';琢磨细节,达到出神入化,才可以出‘精'品;自己能够通融汇合,进行创造,到了‘化'境,才能成为好演员。”马老师用他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把我引出了迷津。原来,我还处在"模仿"阶段,只是刚刚学步。今后怎么办?师傅领进门,“修行”就在各人了。
                                 勉励勤奋
    一九五八年三月,程砚秋老师在北京医院逝世。这对我来说真如五雷轰顶。记得程师入殓那天,我和唐在炘都为丧失了尊敬的老师而失声痛哭。程师入殓仪式结束之后,一双有力的手按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回头一看:原来是白发苍苍的马老师。他泪眼矇眬,强忍悲痛对我们说:“你们对得起程先生。程先生有你们这样忠诚的学生应当瞑目。将来我百年之后,要是有像你们这样的两个学生,我也应当瞑目。”他默默地把我们领了出来,一路上不断地安慰我们。自那天起,马老师就主动地承担了双重老师的责任。他除了观察我台上的进步外,还私下向赵桐珊老师打听我的学习进度。有时,清晨他就拄着手杖到长安大戏院看我跟李金鸿老师练功。我单独演程派戏的时候,他也常来看戏,并且不断对服装的颜色,舞台的调度,表演动作提出改进意见。我自知艺术水平和社会要求相差悬殊,所以,每天的时间排得很满,也很努力。自己也常常因没有虚度年华而有些骄傲。当我知道马老师在暗中督促我以后,有一次,我笑着对他说:“调查得怎么样?没有偷懒吧!”马老师意味深长地说:“程先生故去了,我有责任关心你的成长。勤奋是演员必要的条件。我们那时候学戏靠‘偷',晚上花一个铜子买一碗光面,端在手里,装成给听戏的主顾送面的;混进园子以后,找一个角落,吃了面,再脱下长衫和布鞋卷起来放好,以免弄脏了,然后才站在庭柱后面看戏。看戏的时候还得时时留神,不能让台上的主角发现。整晚上也不敢出戏园子,连厕所也不敢去。因为一出门又要花一个铜子。就这样,往往要从晚上六点看到深夜两三点钟。旧社会学戏这样苦,在你们学戏的条件是我们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你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时时记住要勤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2:53 , Processed in 0.08266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