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17|回复: 0

民间论武——中华拳术(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09: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兴平红梅发表于 2008-11-29 08:52:06http://q.ifeng.com/group/group_article_finally.php?aid=51926



中 华 拳 术
——传统文化科普版

说起拳术这个名称,你可能有些陌生,它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之首。要说起武术,你有可能知道不少,它是咱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今天咱们就说说这失去了头衔的拳术。咱老百姓对拳术有些误解,为啥呢?你问问练拳的,拳术是个什么玩艺,保准十人十个说法,难怪让人不明白了。夸它是国粹,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哎,底气不足,让人心虚啊,要不咋就成了体育项目。从前,说它是国粹的那些王公大臣、达宫贵人、文人雅士们,早就去了极乐世界。现代的新贵们、专家教授们,想瞧瞧传说中的国粹,可惜没那个机会,也就没有那个福气了,更何况平民老百姓,就更没希望了。国粹没了识货的观众,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体育项目。
一、 拳术的历史
拳术的起源,从先祖们对图腾的膜拜就有了萌芽,和舞蹈是亲姐妹。在对神灵的祭祀中已像模像样。但是,先人们对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是生存的首要大事。把拳术和冷兵器抬高到同样位置,这首先要归功于咱们唐代时期的少林寺,要不然咋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美名。少林寺是和尚寺院,出家人戒杀生,年青力壮的、血气方刚的,不论因何出了家,当了和尚,只能是敲敲木鱼,抡抡胳膊踢踢腿,流一身汗也算是活动了筋骨。日久天长,开了悟性,竟成了一种修炼的方法,为后世的拳术立了一个样儿,心中空空,一拳一脚,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借着唐朝的国力兴盛,皇帝老儿供养佛法,拳术沾了释家的光,成就了少林寺的千年香火。到了宋代时,拳术还是天天抡胳膊踢腿,炼来炼去大家都是一个样,心眼多的,就另外练起铁头、铁胳膊、铁腿、铁爪,给自己加些份量,有的是闲时间,也就成就了许多闲功夫。宋朝,宋家天子奉起了道家,道士们能造出长生不死的仙丹,道士吃香了,就有和尚改当道士了。拳术也跟随着进入道观,要不咋有武当山的武当拳,你别说,这拳术进了道观味儿马上就变了。那是自然的,轮回转世的佛法怎么能跟长生不死的道家仙法一样呢。和尚心里啥都不想,拳禅合一,一拳一脚就是功夫,道士们可就不行了,要当神仙那得慢慢来,进了道家门的拳也就跟着慢慢地练吧。功夫就慢慢来吧,害的拳术慢慢地发展吧。
道家的拳就慢慢地,延年益寿地向下延续,直到明代才有人炼成了太极拳,这还是最后沾了儒家的光,没有儒家的哲理启发,道家的拳术恐怕就顺其自然地永远延年益寿去了。
说来也怪,拳术这玩艺从和尚道士手里传下来就是不一样,搁咱俗人手里才能显示出实用的功效。这样的话,咱俗人就没有贡献了。幸亏不是这样,有一个拳种就是咱俗人创造的,那就是心意拳。一个老战士,是明朝的,骑马横枪、神采奕奕,在终南山得到一本“岳武穆遗书”,咱宋朝民族大英雄岳飞的兵书,那是正宗行军打仗的军事著作,从中看到什么长山蛇阵、击头尾应,击尾应头之类的实践经验,受到启发,把手中的大枪变成了拳术的训练方法,从此就有了心意拳,过了几代,让一个门徒改造成了形意拳,曾经在咱民国的军队中普及过,这也算是咱俗人的骄傲。
话说这太极拳,此从进了儒家的门,有儒家文化撑腰,从此就欣欣向荣地传播开来,现在都红遍了全世界,到处都有太极拳的身影,先不管是不是瓤子,模样多少都像,何况先人的阴阳、八卦、五行等的框框本来就大,咋弄都没出框框。文人弄的拳就是让人难以弄明白,况且太极拳原本就只求延年益寿,技击实用是捎带的事情,而且打人也是犯法的。可怜我们老百姓,练着没搞明白的太极拳。延年益寿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了。
还有更绝的,有一个拳叫八卦掌,离了儒家的阴阳八卦,这拳你就练不成,为了练好八卦掌,钻进周易八卦的圈圈里,没有几个人能走出来。老祖宗传下的玩艺儿只要一沾文化的边,咋就这么难炼,非让人耗个十年、几十年的不成。八卦掌、八八六十四的变化,怎么变出来的,伤脑筋。
再说这形意拳,人家心意拳把大枪的一劈一崩(挑)的力练出的功夫,变化成天上的老鹰向下扑的捉,地上的大狗熊直立起的挺,又仿照十种动物的运动特征,创造出许多种搏斗的技术(招式),这十种动物,各有神奇之能,随便挑出一二个,都能练出好身手来,要不人家心意拳过去咋太保守,容易伤人。“遇敌好似火烧身”、“打人如拨草”、“打倒还嫌慢”、“好似猛虎出柙”等要求,把过去的什么“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之类变成了“扑似虎、落似鹰、快似猴、腾似龙”等活物。既科学又实用。而它呢,硬给这十种动物寻了个母亲,叫“五行”。五行是啥,五行是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病的道道儿,能随便用吗?你形意拳能象中医一样治病吗?就这拳,竟然训练出一批一批的搏击高手,还成了中华“四大名拳”这一。你想想,要成为一个好中医代夫好难哟,这形意拳借着五行学说钻进了文化里去了,让后人越来越难练,哎,全是文化把人折腾的。
四大名拳都连着文化的根,少林拳似唐朝和尚一般,拳禅合一,功技合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标准,随着岁月的流逝,佛教的兴衰,早已面目全非了,现在能看到满清朝时的少林拳就算烧了高香了。
二、 拳术的标准与核心
有人说了,咱中华民族有三百多个拳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你所说的只是其中的几个大拳种而已,大多数拳种都力主实践,是纯技术的,并不依赖文化的支撑,依赖的是实践的总结。那么,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咱老祖先传下的拳术让咱老百姓觉着很神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是落实到身上太难了,只要你能耐心地看完我的介绍,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拳术行家,成为一个拳术鉴赏家。
首先,对我们的身体你要有一个最简单的了解。我们的身体在骨架结构上分成躯干和四肢二大部分。躯干以支撑重心的脊梁秆子(脊椎),保护内脏的胸肋、腹肌、屁股(骨盆),连接头的脖子,连接胳膊的锁骨、肩胛骨,连接腿的胯等骨架、肌肉、筋膜、皮肤等构成骨架结构;胳膊、腿四肢构成四肢骨架结构。在这里,结构的划分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在拳术的文化中是由身躯为内结构和四肢为外结构两大部分组成的。拳术里所说的内家、外家、内功、外功、内练、外练等名词都是依靠结构的内外来确定概念的。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先天、后天的概念需要提前解释,便于你深刻地了解拳术精髓。前辈提出,人在婴儿时期的骨架结构特征是最原始,最纯真、最柔韧、最灵活、最具天地之灵性、最具先天动物之特征、最具人类进化之科学性的。所以才确立了一个返先天的目标。从而,把我们人类为适应自然、适应生存而造成的成年人骨架特征叫做后天结构;把经过传统文化支撑、拳术科学训练而改造回归婴儿期骨架特征的结构叫做先天结构。
拳术在少林拳的标准产生之前,是杂乱无章的,少林拳由最初的简单技术组成内外结构协调配合而形成模糊的完整体为标准,然后向复杂的技术发展。从而建立了拳术的第一个科学标准。建立了以少林拳标准为特征的少林拳体系。
少林拳流向民间,因各人体质、身份、智慧、性情、环境、目标、实践经验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偏向于拳打、脚踢、躲闪、扭摔、抓拿、跳跃、硬功、模仿动物等各种风格的发展特征,丰富了少林拳体系,同时也改变了少林拳狭隘的只属于少林寺私有的文化财产性质,成为人民大众共同拥有的拳术文化财富。
随着时代变迁,少林拳进入道家、经由道士吸收了长生不老术中的精髓—强肾术的改造,诞生了拳术的第二个标准,形成了内家拳系统,并且把少林拳系确定成外家拳。内家拳系的核心技术是改变了少林拳系的后天结构特征而改用返归先天结构的标准。强肾术的修炼位置,覆盖现代解剖学生殖股神经之分布区。内家拳标准确立了以返先天结构为原则,外结构的技术不能破坏内结构的要求,所以要重新建立外结构的技术体系,重新检验以往的技术后,才能被吸纳、造成内家拳技术的框框。因为缺乏外结构技术的支撑,使得内家拳因不易实战而缺乏对民间的吸引力,造成发展缓慢的后果。
其次,拳术在道家发展的同时,民间拳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使拳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少林拳系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民间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新的拳种,并为以后的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经过长期的两条胳膊的协调训练引出了两臂在内结构中通过肩锁骨连成了一线相系,诞生了拳术的第一个通过内结构的局部整体力“通臂劲”,并且摸索出了训练通臂劲的“通臂功”,从而为通臂劲建立了标准,以通臂劲为结构核心改造吸纳技术,形成了通臂拳系。同时,开创了拳术训练革命性的变化,为拳术摸索出了新的模式。首先用技术训练出通臂劲,然后把通臂劲灌注于实战技术中,用技术发挥通臂劲的打击效果,再辅以硬功训练,使其更具实战的灵活性和杀伤力,从此,确立了拳术训练中以练劲的技术功架为体,发挥劲的技术为用的体用分离及“劲”为拳术灵魂的时期。学通臂拳系的,如果没有练出通臂劲,你等于还站在通臂拳系之门外,还需努力。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是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功夫—内结构局部或全部整体劲,非指训练肢体灵活性、弹性的软、硬功夫或基本功。通臂功的长期训练在内结构中分别引出了后背两侧的肩胛骨贯通产生的“通背劲”;后背 背两侧肩胛骨底部贯通和颈椎、胸椎上下贯通交叉产生的“十字劲”;还有一种介于通背劲和十字劲之间的“翻劲”。
通背劲产生后,摸索训练劲的技术,因为依赖的文化支撑的不同,出现了后天结构、先天结构,综合结构等特征的拳种体系,主要区别在于如何处理结构中腰胯、屁股(臀)的协调方法。通背劲和仿生技术结合产生了“螳螂拳”、“猿猴拳”等多种标准的拳种。
翻劲产生后,因为缺乏文化的支撑,只摸索改造出一种标准的“翻子拳”。基核心翻劲训练技术,不是被其它拳系拉去做了补充,就是被软、硬等功夫类综合类种结合产生了“鹰爪翻子”、“戳脚翻子”、“燕青翻子”等新的流派。
十字劲产生后,因其具有复合劲的特征,所以不易被人从其摸索的内外结构练劲技术上认清、采纳。而且,无论其最初产生于何种结构系统,当它们内结构的上段产生局部十字劲后,内结构下段该如何处理,上下劲的完整配合要求促使最后都走向了先天结构系统。并且,其形成的以“八极拳系”、“三皇炮捶系”、“太极拳系”等无一以“十字劲”为拳种命名的。
通背劲、翻劲,因其劲单纯,训练劲的技术较易学习,又不受内外结构限制,所以被许多拳种借鉴、吸纳。除不同的文化支撑总结的练劲、用劲技术系统经验被保留下来之外,通背劲、翻劲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从冷兵器大枪的训练中引出了从头到脚一线贯通的“竖劲”,弃枪用拳寻求竖劲,身体上下形成“弓形劲”,“弓形劲”一紧一松,引出“起落劲”、弓形劲以腰胯为把(中心)向头、手、肘、肩、胯、膝、脚伸展引出“三节劲”,尤以向头的延伸为重要,引出大小“弓形劲”,大小弓形中节相贯通产生“六合劲”。六合是:肘与肘合,肘与膝合,膝与膝合,腰与肘合,腰与膝合,腰与胯合。寻找劲的过程全凭心意用功夫,枪变拳是心所动,意所指全赖兵家长山之蛇阵,击其头则尾应,击其尾则头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落劲似鹰、起劲似熊,鹰(英)熊(雄)的心意创造弓形的练劲用劲合一的“心意六合拳”。因其弓形劲身形暗合先天结构系统、练劲技术就是用劲技术,太清晰、太直接,被后人用阴阳和十种动物的练用技术包装起来,竟然天衣无缝。
通背劲和弓形劲结合产生了“横劲”(弓形十字劲),横劲和弓形起落劲结合产生“弓形十字劈劲,弓形十字钻劲”(横竖钻、翻劲)。钻、翻劲合一产生螺旋劲(横竖合一),内外结构上中下三节横竖合一产生“六面劲”。六面劲的练劲过程把先天结构和各个部位都牵扯到了,形成先天结构整体劲。总结出以横劲为母劲;引出结构整体劲的“横意或行意(五行学说)拳系统”。后人改名“形意拳”。
形意拳不同于心意拳,心意拳从开始到成熟自成系统。形意拳从当初的一个“横劲”为起点,往后的找劲,用劲技术全赖“五行学说”做指导,才有内外结构整体劲的最后成果。
少林拳系南传,流向民间与三节劲相结合,形成以各种文化支撑的,不以结构特征分类,极注重内外结构三节劲练劲,用劲训练的各种特征的南方拳系,统称“南拳”。
从冷兵器大刀的训练中引出拧腰摆胯的“回旋劲”,弃刀用掌和横劲结合,单刀换成“单换掌”,双刀换成“双换掌”,单换掌引出“合劲”,双换掌引出“开劲”。单换掌反转变“开劲”,双换掌反转变“合劲”。开合互换、合阴阳八卦之理。受“横劲”合五行学说创造形意拳的启发,“开合劲”以周易八卦做指导,为开合劲的变化做方法和哲理支撑。后人以八卦哲理做练劲用劲的分析方法,大量地吸纳检验各个拳种的成熟理论和技术,并经科学的分类,纳入开合劲中,形成了以开合劲为核心以八卦哲理总结技术变化规律的“八卦掌”。
八卦掌出世最晚,处身于拳术发展成熟的大环境中,身体结构选取形意拳,文化选取儒道合一的五行:八卦、太极做支撑、技术吸纳各门各派的精华,使其成为技术最全面的,最具文化代表意义的拳术体系。
以形意有效提高提供先天结构的“六面劲”,以八卦掌提供六面劲的开合应用技术,以太极、五行、八卦提供的技术分类,总结的技术规律引出结构产生劲,劲产生应用技术(招式);技术引出劲,劲产生先天结构特征的“结构动则变技术,技术的动则变结构”的“形意八卦拳系”。拳就是结构,结构就是拳。
内家拳经过无数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内外结构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拳系的通臂劲,形成慢练快用的“慢练功、快打拳”的内家通臂拳。内家通臂拳受三教合一(儒、道、佛)思潮的影响,受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理启发,以阴阳变化法则摸索训练身体结构的各个局部和整体,发现了由训练内外结构各个局部产生内外结构合一与由训练结构整体而产生内外结构合一的二种方法一个效果的事实。发现了以太极为哲理指导训练内外结构,产生内外结构模糊的,纯感觉的完整合一的十字劲结构(太极劲、太极结构)。总结出了练劲、用劲、检验劲的十三种技术。形成了以“太极拳经”为指导的“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因十三势训练时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名长拳。太极拳因其训练过程的缓慢,需经年累月方可有成,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以演示太极,延年益寿为重要,实用搏击不易短期见效,所以经后人借鉴“通背劲”、“螺旋劲”的技术,寻找练劲用劲技术改造成不需花费几十年时间的捷径实用型“太极拳系”,再后来又有返朴归真的流派。(关于太极拳系及各拳种详细的介绍,今后会有供专业人士的“中华拳术”专业版)
太极拳是第一个解释和完成了文化和拳术相统一的拳种;太极拳是第一个从全局论述拳术训练过程的拳种:“太极拳经”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其由技术(招式)引出劲,由局部劲汇成整体劲,由整体劲变成技术应用,达到能合成整劲,能分解整劲,“招式引出劲,劲生成招式,完成了一个循环,最后延年益寿。”阶及神明的过程,适用一切由技术引出劲的拳种,并为那些没有完成拳术进化过程的拳种指明了方向和最终目标。
拳术从产生第一个技术标准,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沿着少林、内家、劲、合劲、结构等一个个新的技术标准的指引,一路风尘仆仆由少年郎走成青年,来到了十字路口,不知该走向何方。这一停,六七十年就过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08:02 , Processed in 0.0850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