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41|回复: 0

屈原生卒年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5: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郭沫若先生推算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2],此说虽为一些工具书所采用,但并非定论。其它推算屈原生年的学术观点还很多,比如前353年[3]、前343年[4]等等。这乃是关于屈原和《楚辞》研究方面的常识[5]。
    前人推算屈原生年,往往局限于《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一句所指的"寅年、寅月、寅日",而忽略了同篇的"老冉冉其将至兮",和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所写的《涉江》中的"年既[6]老而不衰"。说"老"将至,说年已"老",那么,"老"在当时一般指多大年纪呢?许慎《说文解字》:"七十曰老。"王逸《楚辞注》亦同。《礼记·曲礼(上)》注、《国语·吴语》"有父母耆老"注并同。《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传文"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注:"七十称老。"  可见,当时"老"是指七十岁[7]。
    显然,《离骚》中云"老冉冉其将至兮",那时其年纪应未到七十;而《涉江》中云"年既老而不衰",当时则应已年过七十。《涉江》是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所写,故其投水时已七十出头,应是很清楚的[8]。
    依据文献材料推算,屈原活到了七十出头的年纪。那么,屈原是哪一年投水自尽的呢?他最后的作品是《哀郢》、《怀沙》、《惜往日》[9]。在其作品中,只有郢都迁陈,而没有割地和陷郢。从屈原作品来看,前280年楚割地予秦,屈原没有见到;而前278年秦兵陷郢,屈原更不可能见到。他在开始迁都不久就投汩罗江自尽了。
    据《史记·六国年表》,楚顷襄王横即位后  ,  秦攻楚  ,  取十六城  。《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楚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当时,楚国已成惊弓之鸟。顷襄王在忍受屈辱、接受与秦和亲之后,无奈又被逼反秦。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  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秦闻之  ,发兵来伐楚  "。  当时  ,  秦兵伐楚  ,进逼郢都  ,楚迁都已势在必然  。而且  ,秦兵进逼正是导致楚迁都的直接原因[10]。至于后一年楚答应割地给秦,那当然就更须迁都,因为割了上庸、汉北给秦之后,郢便完全失去了屏障,直接暴露在秦兵面前了。
    前人把迁都定在郢都陷落以后,显然是不合理的。迁都只会在割地(前280年)之前,而不会在陷郢(前278年)之后。秦兵攻陷郢都之后,还能让楚迁都吗?所以,事实上应是前281年仲春二月,因秦兵进逼,楚开始迁都;当年农历五月初五日[11]屈原投江;到前280年,楚割上庸、汉北与秦;再到前278年,秦兵继续进攻,郢都陷落。
    屈原活到七十岁出头,于前281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自尽。那么,他出生的那个"寅年、寅月、寅日",便只能是前352年(己巳,太岁在寅)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12]。
    为什么前352年(己巳)是摄提格、太岁在寅之年呢?这是由于所谓的"超辰"现象所致。岁星(木星)实际约11.86年(而不是整整12年)绕天运行一周,过约86年,岁星的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此即所谓"岁星超宫"或"太岁超辰"。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上运用干支纪年和太岁纪年相对照时存在的一种误差现象。如: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乙未),《汉书·律历志》云:"岁在大棣(鹑首),名曰敦牂,太岁在午。"太岁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1年。又如: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壬戌),《吕氏春秋·序意》云  :"  维秦八年  ,岁在涒滩  。"  涒滩  ,太岁在申  。太岁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2年  。而上推到前352年  ,已该超辰3次了[13],  因此"己巳"年成了"太岁在寅"之年。所以,前352年(己巳)是太岁在寅之年,而前353年(戊辰)则不是太岁在寅之年,这是很清楚的。胡念贻推算前353年是太岁在寅之年,方法并不算错,但由于计算过程中近似值误差的积累,导致了结论的失误。如果改用前206年(乙未,太岁在午)作为推算的基点,那么,前210年(辛卯)便是太岁在寅之年。再试进行计算:-210-11.8622×12=-352.3464
    正确的结论--前352年是太岁在寅之年--便可得出来了。
    所以,屈原出生的那个"寅年、寅月、寅日",应是前352年(己巳,太岁在寅)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而投水的时间则是前281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仔细推算一下,屈原享年71周岁零3个月又7天。
    周礼·夏官·罗氏》有"献鸠以养国老"的话[14],《礼记·月令》、《吕氏春秋·仲秋纪》有"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话。据出土墓葬文物可以看出,"鸠"和"杖"在战国中后期已经合而为一,演变为以"鸠"为首的"  鸠杖  "了  。《  后汉书·礼仪志  》曰  :"  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15],餔之糜粥。……王杖长[九]尺  ,  端以鸠鸟为饰  ,  鸠者  ,  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16]  。"据《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所言,确实直到东汉时,依然如此。
    屈原享年71周岁零3个月又7天,在屈原的墓中,有鸠杖陪葬,当然是合乎礼仪规定的。至于为什么有两根鸠杖陪葬,那或许是优礼有加的意思,或许是因为屈原乃楚怀王、顷襄王两朝老臣的原因。--------------------------------------------------------------[1]  作者高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生于中国江苏泰州。主要专着有:《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荀子〉版本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等;主要论文有:《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0年12月号)、《郭店竹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定位--兼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对此文中排印讹误的《更正》见该刊2000年第3期第124页)、《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史林》专栏)、《〈楚辞〉窥管》(《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刘鹗手记〈《道德经》序〉析疑》(《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0年12月号)、《泰州发现的刘鹗手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9月21日)、《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哲学动态》1998年第9期)等。[2]  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册,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3]  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见《文史》第五辑;金开诚先生《屈原辞研究》(第4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亦主此说。[4]  见《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第45页,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235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5]  纪健生在1999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的《史林》专栏发表的  "争鸣"文章《郭店一号楚墓是屈原墓吗?--〈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献疑》中,误认为郭沫若推定的屈原生年--公元前340年,  "是史学界比较一致认可的",不容怀疑的结论,反映了其对于常识和一般研究状况的欠了解。[6]  既:已经。[7]  《论语》邢昺疏:"老,谓五十以上。"《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过五十六为老。"这乃是后世学者的解释,并不合先秦的习惯。倘若如纪健生所云,"老"是"泛指"的话,那便没有一个具体的年龄界限,所说的将"老"、已"老",又以什么为标准呢?纪健生企图以自己的臆说来取代有文献记载的事实,还指责别人"倒乱因果,循环论证",这种"逻辑"十分可笑。[8]  显然,这一结论,并非如纪健生所云无缘无故地"在人们通常认为的59年的基础上一下子加了12年"。纪健生认为,屈原活到七十以上"恐怕更加长了些",可是,凭着其主观想象、无根之谈,难道竟能否定文献依据,而最后任意确定屈原活了多大年纪吗?  [9]  纪健生称笔者的"文章认为《哀郢》为屈原绝笔",这纯属无中生有。大概纪健生读到笔者文中"他在死前不久写的《哀郢》"一句,便断定笔者认为《哀郢》为屈原绝笔,这样"善解人意",未免太轻率了。[10]  纪健生说什么"楚欲合纵伐秦,秦才发兵攻楚,但并无胜败记载",又说"既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楚并未战败,怎能事先考虑割什么地方和迁都呢?"可见其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完全是一笔胡涂账。[11]  《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12]  见方诗铭、方小芬编着:《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其它工具书推算的干支历日,可能与此略有出入。[13]  由超辰1次的前206年,上推两个86年,至前378年,便应是超辰3次;而由超辰2次的前239年,上推一个86年,至前325年,亦应是超辰3次;所以,处于前378年与前325年之间的前352年,应超辰3次,是确定无疑的。[14]  高诱《吕氏春秋·仲秋纪》"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注文曰:"《周礼》:“大罗氏掌献鸠杖以养老“,又:“伊耆氏掌供老人之杖“。"所引文字与今本《周礼》有异。[15]  王杖,国王所赐之杖;王,或本误作"玉"。周建忠2000年4月在《简帛研究》网站"网上首发"(并在《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再发)的《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的困惑》一文中,由于疏于校勘,多处将"王杖"误作"玉杖"。[16]  战国楚墓出土鸠杖,打破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见《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中关于汉高祖刘邦打败仗逃跑,见鸠鸟后脱险,便以鸠首为杖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4:14 , Processed in 0.0928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