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71|回复: 3

张三丰与内家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08: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258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篙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全真败北,按照论战前的约定,全真数十部经书被火焚,数百座宫观输给佛教。从此。全真教衰沉下去,悄然无闻了。一个世纪以后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三丰在武当山出现了,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振随之崛起。掀起了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早在明初上自帝于下迄庶民都想目睹他的仙姿,或四海寻觅,或颁诏请赴,可鲜有见过他的踪影者。他只给后世留下了纷坛的传说和零星的记载.六百多年后的我们也只有依据这些记载相传说去认识他了。

一、奇行异言举国惊 神功秘术令世骇

    张三丰平生颇具传奇色彩.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谜.他的名字是其谜之一。
    古人的称呼由名、字、号三部分组成。张三丰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名、字、号最多的人之一。据现存文献,他的名字号就多达二十余个。通、金、猷、全一、铉一、玄化、玄素、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三丰居士、保和容忍三丰子、居宝、君实、昆阳、思廉、疯病子、邋遢道人等,都是他使用过的名字号。众多的名号把后世的研究者弄糊涂了,分不清哪些名号先用,哪些名号后用;也不能确定哪些是名,哪些是字,哪些是道号,哪些是绰号。后来,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来凑热闹。给了他三个赐号。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待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据说张三丰对自己名号众多行过说明。”吾之名号多与古今人同,知之即改。于心乃安”。这样改去改来使名号增至二十余个。在众多的名号中,大概是张三丰生活习性的缘故,人们最喜欢使用“张邋遢”,他本人也自称稼“邋遢道人”。
    张三丰的生卒年代至今尚无准确答案。《异林》说他是宋初人,曾随从太守入华山拜谒过陈抟。清初学有黄宗羲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说他是北宋末年的道士,曾奉宋徽宗征召赴京,因道路不通顺未达。《明史•张三丰传》又称他为金人。明初张三丰修真武当山,名扬海内,皇帝征召,“传记所载甚著”。由北宋至明初凡二百年.这就违背了人类正常生存规律。由此产生了又一悬案,这就是张三丰到底是两个还是一个。当代著述多持两个之说,即宋之张三丰为技击家,明之张三丰是道人。一些与武当三丰道派或拳法有关的道士或拳家则力主末明张三丰为…人。如当今武术名家万籁声自命为张三丰太极拳的“老根”.指责持两个说有少见多怪。清期时有位叫汪锡龄的官员自称在四川做官时遇到张三丰,相处其久,了解很深.乃作《张三丰本传》。鉴于因仙寿过高而产生一个张三丰与两个张三丰的分歧,《本传》别起—说,说张三丰生于蒙哥汗二年(公元1247)四月九日,即宋理宗淳佑七年。这样到明初张三丰约一百二十岁,一个张三丰就成立了。《本传》的妙处还在于:奉宋朝为正统的人可以称他为宋人,奉元朝为正统者可以称他为元人,因他明初尚健在也可以称他为明人,似乎解决了张三丰为何时人的纷争。但是,《本传》的说法没有文献依据,仅仅是一张三丰的崇拜者的编造。换一句话说,张三丰牛于何时已是无解之谜。
    张三丰的死就更神奇了,他一生中死过好几次。第一次在太原南峪山。《太原县志》载,张三丰曾隐修南峪山中,服气辟谷,几个月也不见他烧火做饭,却时常见他帮助村民耕种收割,同村民相处很融洽。一天,他突然病入膏肓,向村民乞讨一缸,并嘱咐村民待他死后用缸装好尸体放在南峪山上。不久,张三丰真的一命呜呼了,村民按照遗嘱办了,可后来又有村民在西安遇见过他。
    第二次在宝鸡金台观。《明史》和《微异录》载,元朝末年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天,他对门人杨轨山说:“我命数已尽,归天有期。”遂留颂辞而死。轨山买来棺材。请来村民,把尸体装进棺材。就在安葬时棺内发出呻吟声,启棺一看,人们个个瞠目结舌:他还活着,同梦醒一样。《万姓统谱》载这事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
    对于张三丰的死而复生,汪锡龄解释为阳神出游,留下的躯体宛若僵尸,以致凡夫俗子误以为死了。这种灵魂与躯壳脱离的说法同铁拐李神游华山而其门徒焚尸的荒诞之说如出一辙,怎能令人信服?其实,这种死而复生的神迷现象不过是张三丰利用“睡功”给世人造成的假象。北宋名道陈抟有飞精锁鼻术的神功,当这种内功炼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形同死人地不吃、不喝、不动、无声无息地一睡数日,乃至数月。张三丰自称陈抟再传弟子,精通“睡功”,著有《睡丹诀》流传于世。为了惊世骇俗,抬高身价,他别出心裁地以内功装死的手段来增强自身的神秘感。
    第三次在武当山。这次张三丰真的离开了人间,文献留下了“不知所终”的字样。据其行迹推断,时间至迟不会晚于永乐末年,但具体确切的升仙日子也不得而知了。至于后代仍有所谓他的灵迹显现,如清代清士李西月、奉道者汪锡龄自称遇见三丰祖师,我们认为不是道士托仙自重,便是有人冒名顶替。
    张三丰入道前的身份,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一是囚徒,二是县令。张三丰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本传》裁,他的祖父叫张裕贤,通晓星算之学,知帝王气象在北方,乃于南宋后期举家迁往辽东懿州字居。父亲张居仁名中窝阔台朝科第,但性喜恬淡,无心仕宦,终身于林泉。张三丰排行第五。五岁那年张三丰患了眼病,逐渐失去了光明。碧落宫有叫张云庵的道长见三丰仙风道骨,以治好眼病为条件、得到张母同意收为弟子。在碧落宫调养半年,张三丰的眼睛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开始不习道教经书。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年过去,张母随着年高,念子之心尤切。张云庵只得送三丰还俗回家。在光宗耀祖的心理驱使下张三丰苦修儒业。元世祖时张三丰参加了朝廷的官员选拔,井得到当朝宰相廉希宪的赏识,被任命为中山府博陵县令。自幼受过道教熏陶的张三丰求取功名纯属显扬父母,上任才一年因父母双亡,遂绝意仕进,潜心修道,遁入玄门。
    《万历野获编》却说张三丰本来是福建的一个管犯人的狱吏,可这位管犯人的人在明朝洪武年问也因罪成了犯人,被发配到四川平越卫。这个狡猾的狱吏熟悉押解犯人的官方文件和手续,就伪造了平越的接收官文。在押道途中,他假装下河洗澡,从水底得到接收手续。将回文交给押送者,请他们回去交差,他自己去平越。从此,世人以为他是神仙。
    张三丰入道前是县令还是囚徒,我们很难确定,我们不妨采取多数研究者的说法,暂从《本传》所载儒令之说。
    旧史家载,张三丰天生一副神仙像,说他魁伟的体形如龟似鹤,两耳垂悬,硬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圆大的眼睛。他打扮十分奇特,无论春秋冬夏总是穿着一件破烂衣服,披着一件蓑衣。自其父母死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云游生活,日游名山古刹,夜诵道教经书。当初的行踪在北方,出没于北京、太原,西安一带,在终南山、宝鸡山停留尤长。传说他的名号三丰子也是因宝鸡山三峰挺秀而来的。元末明初,张三丰由秦陇南下西南,去成都游说朱元漳的儿子朱椿辞官入道。至今重庆老君洞中还有他的雕像和他题写的那副不可辩认的对联(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不老丹。”。他在贵州黄果树瀑布书的上联:“滴水成棉不用弓弹自散。”至今无人对上。后来到了武当山、游览诸峰,料定武当“异日必大兴”。遂领第子辟荆斩榛,搭草庵以居,使弟子分住南岩、玉龙、紫霄、土城,自己结庐于展旗峰。
    张三丰云游总是携带着一刀一尺。时人不解其意,请教于他。他作《刀尺赋》以答。说“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挚蓬莱。故相随而不失”。又云“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与我借行,任他嘲笑”。歌曰:
    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无家却有家。
    破衲补成云片片,神中笼住大丹砂。
    他把他的刀尺,说得玄乎其玄,而我们只能将刀、尺视为防身柱杖之具。
    张三丰吃饭、睡觉均无规律可言。《明史》载.他有时三五天才吃一领饭,有时数月不食。但不吃则罢,若吃则食量惊人,史称“所唆升斗辄尽。”睡觉也怪,他不睡则已,一睡便是月余。在严寒的冬天,他却睡在雪堆里,睡得很熟。鼾声闻于四远。他不修边幅,任期脏臭,时人呼为张邋遢。他竟以此为荣,时常自称“邋遢道人”。
    在衣食住行的神秘现象背后隐藏着张三丰深玄的内炼功夫和惊骇世俗的心理。数日不食与一食升斗、数日不眠与一睡月余,以及不觉寒暑,都是功夫深厚的体现。同时,这些奇行异举足以唤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到明初张三丰的事迹夹杂着神秘的附会流传四方,名噪一时,大明天子也想目睹他的仙风。

二、不奉皇台进宫廷 清静无为游四海

    人间天子总喜欢同世外天仙纠缠在一起,不是天子神化君权的一厢情愿,就是天子、天仙互相吹捧的情投意合。张三丰同明朝皇帝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前一种情况。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出身和尚,对仙、佛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他起兵讨元时就十分信赖周颠、张中、刘渊然等道士,但对依附元朝的全真道就不感兴趣。这给衰沉已久的正一教寻求政治后台以大好良机。洪武元年(1368),龙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亲赴南京,朝贺朱元璋登基,给隆重的登基大典增添了神圣的气氛。朱元璋对天师赏赐丰厚,派他总管全国道教事务,只觉得“天师”这称法不妥,赐号“大真人”以代之。当时天师无神异,连祈雨驱鬼也不灵验,全凭画符以欺骗世人。而此时张三丰已是名满天下的神仙了。这位世外天仙死而复生、劝蜀献王朱椿入道、动员歧阳王李文忠仙游等事迹早为天子所知,尤其是传说他被宋徽宗征召、寿高二百五六十岁,对正走向衰老的明太祖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决计召见张三丰,遣使持诏前往武当山敦请,可使者连他的踪影也没见着。第二年,有人奏告天子,张三丰在云南。大概是避免天子纠缠,远游西南去了。据《张三丰自绘像》跋,张三丰与朱元璋是老相识了。至元年间,张三丰云游中遇到时为和尚的朱元璋,彼此了解对方是非凡之辈。现在—个是名扬天下的天仙,一个是一统天下的天子。不知何故,天仙不愿见天子。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继位,是为建文帝。这时藩王势力,威胁中央,建文帝开始削夺诸王的权势。结果,操之过急,激起藩王反叛;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夺取帝位,是为永乐皇帝。永乐以藩王通过暴力夺位,为封建宗法正统所不容,尽管他大加杀戮,但仍不能使旧臣心服,甚至有方孝孺者大骂永乐于殿堂。更让他伤脑筋的是建文帝还活在世上,可能卷土重来。原来城破之时,有大臣说朱元璋有锦囊妙计在奉先殿内,嘱“临大难当发”。建文打开一看,内有度牒三张、袈裟、剃刀等物。建文立即醒悟,火焚大内,剃发为僧,逃出南京,永乐要根除后患;巩固皇位,必须做两件事:神化自己的君权,找到建文的下落。这两件事都要借助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张三丰。建文以僧、道为掩护,而张三丰在道众中声望最高,可能知道建文的消息。再者,张半仙无疑是神化自己的最好工具。于是,永乐的高级参谋胡广奏请皇上征召张三丰。他说:“真仙张三丰。深藏道法,广具神通,高隐武当、有希夷之风。”建议对这位高道只能手诏寻访,不可强制来朝。朱棣遣使持诏往武当山请张三丰入朝,但亦不见其踪影。又派胡莹、杨永吉二大臣遍历山川湖海寻访张三丰,同时探听建文的下落,可二大臣觅访十年也没有见过张三丰。其问,成祖遣道士元虚子在张三丰修隐旧所展旗峰设贵道场,焚香祷告。希望能得到一点张三丰的信息,可一无所获。又命孙碧云带着手诏香巾敦请。诏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联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候云车风驾,惠然贲临,以副朕拳裁仰莫之怀。”。御赐诗道:“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长竚已相思”。使者在南岩发现张三丰留下的讽诗。诗道:“三丰隐者谁能寻,九室云崖深更深,玄猿伴我消尘虑,自鹤依人引道心。笑披皇冠趋富贵,并无一个是知音”。成祖闻奏,不禁大怒,堂堂圣旨换回的竟是一首嘲讽诗!即宣胡广上殿,愤愤地说:“你说张三丰蕴抱玄机,为何不敢来见我!”训斥一顿后,责令胡广限期把张三丰请来。胡广惶恐不已,星夜奔赴武当山,焚香哭祈,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才见到张三丰。张三丰为保全胡广,以免他受皇帝处罚,同意去见朱棣。两个一道抵达南京,当胡广上殿奏闻时,张三丰就逃之夭夭了。
    张三丰不听召唤并不等于无神化皇帝的办法,君权神授的把戏永乐帝还是要耍。原来,武当山还有一位传说古老的神灵,这就是真武大帝。说是黄帝时代有位北方之神叫玄武,托胎净乐国皇后,智勇双全,放弃王位,修炼于太和山,得玉清传授无极上道,白日飞升。玉皇封他为玄武。武当山因此而得名。宋真宗加封为真武帝君。朱棣胡编乱造,说朱元漳璋天下是真武的保佑。又把自己封王燕地与真武镇守北方牵合在一起,把暴力夺位归为真武的神意。一些御用文人随声附和,说永乐是“真武转世”、“真武下凡”。为报答神恩,永乐置国力民力而不顾,下沼大修武当山;由隆平侯张信、兵部尚书郭璡、附马都尉(朱棣女婿)沐昕率军民三十万大修十年,耗资不可胜计。从均县县城到武当金顶的一百四十华里的建筑线上,建起了数十百个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洞、十二亭、三十九桥。宫观庙宇达二万多间。规模之宏伟、技艺之精湛,可与北京紫禁城相比。当时之文渲染云:“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宫阙之胜,赤环宇所无”。至于那位不见踪影的活神仙张三丰,朱棣也没有亏待他。永乐十五年(1417)武当山建筑大军按皇帝旨意在张三丰隐修之所建起一座大小二百九十六间的宫观,彻赐名曰“遇真宫”。但张三丰不曾回到这座堂皇的宫观来居住。这也难不住朱棣。他在“遇真宫”塑造了一个张三丰。这尊张三丰镏金铜像呈坐式,高1.44米,至今完好保存着,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情自若,栩栩如生。实际上张三丰长得什么模样,似乎当时的人就没有弄清楚。除这座塑像外,今天还可看到由李文忠家族传下来的张三丰自绘像、武当山御赐张三丰铜碑雕像和重庆老君洞的张三丰像。四像形貌各异,连相似的地方也没有,全如四个不同人物。我们自然无法确定究竟那一种像是这位神仙的本来面目。
    宏大的武当工程尚未竣工,永乐皇帝的性命就完结了。二十五年过去,又轮了三代天子。民间传说张三丰又在武当山出现了。明英宗得到这个消息,也不管是否真实,于天顺三年(公—元1459)四月颁诏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诏云:“真人张三丰,芳姿颖毕,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定。得仙箓之宝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这篇诰命刊刻在铜碑上,保存在武当山。实际上。张三丰是否还活在世上都成向题,因为倘若他还在世,那已得有二百年的寿命。
    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想借张三丰之名神化君权,多次遣使降诏请张三丰赴京,可连他的踪影也没见着。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不奉沼赴阙?明清以来张三丰的崇拜者和研究者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企图从张三丰的行迹中找到答案。除从道士本身喜欢清静、厌恶纷华加以解释外,“全节”之说尤为令人关注。张三丰与明朝的王侯将相有过交往。他曾去成都游说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入道。他见明太祖猜忌,功臣多不得善终,乃劝说开国元勋李文忠效法留侯张良,弃宫仙游。但他在元代曾参加过官吏选拔,做过县令,因而以元朝遗老自居。洪武十七年在作《无根树》丹词时署名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然不会事新朝,圆峤说他“托仙远遁,以全事元之节也”。

三 要知端的通玄路 细玩无根树下花

    张三丰创立的武当三丰派(又称邋遢派)是有别于全真、大道、正一的独立派别,这并不是说三丰派与其它道教派系无关,相反它总是在道教发展史上从统序上和理论上录求师源。
    张三丰本为辽东人氏,却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他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或作孔傅)。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不是丘处机)。老年时终南山传授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但这三位道士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的《太极炼丹秘诀》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火龙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留下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将三丰归为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这样,总算把张三丰与陈抟的关系拉圆了。实际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虽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二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信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为“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他说,“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闵,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牵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张三丰这些说法较之于先前的道教宗师可谓别具一格,他还别出心裁地给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划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罕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心,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厂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这种观点的奇妙是空前的,其比附也是绝后,没有科学价值和社会作用。

四、广见博识造武功 兼容并合创神拳

    少林功夫、武当绝技,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是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两颗灿烂的明珠。人们根据武当与少林武术的不同特点分中国武术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南尊武当,北重少林”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这是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迄今为止,流行三种说法:
    其一是真武神授。《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张三丰北赴汗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次日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一世。
    其二是鸟蛇斗的启示。在武当山至今流传着张三丰观“鸟蛇斗”的故事,说张三丰在遏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婉蜒轻身,摇首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由鸟蛇斗得到启发: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于是,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其三是脱胎少林拳。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金一明所著《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他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络。张三丰始习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
    笔者以为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神授拳法说固然是操道家借神道以施教的故伎,但从梦中得到启迪,如同世界著名创造家、发明家从梦中得到灵感一样,还是符合情理的。把长蛇的婉蜒轻柔与内家拳的以柔克刚牵合在一起,虽然显得生硬,但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拳法具有科学性。华佗创造的“五禽戏”不就是先例吗?武术中的猴拳、鹰爪功之类不正是模仿动作而来的吗?脱胎少林之说将少林的五拳十八式同武当的十段锦十八字对应虽然有些附会,但人所共知,拳家只有在精通多门功夫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建。经三丰云游数十年,足迹遍布江湖。据《道教派别宗谱》,他在嵩山祟福宫住过,学些少林拳脚功夫是可能的。当他精熟少林拳法后发现这功夫奔腾跳跃,容易为人所乘,就对它加以改造,使其变为以静制动的新拳法,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或多或少地与梦中的灵感、动物的启示和少林拳的先导相关,同道家理论和道教修炼更是紧密相联。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处处打上了道教的烙印。
    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创立的内家拳技;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数都是从道教经书中衍绎引伸而来的。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都奉张三丰为祖师。拳技有着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体现在应敌对抗中就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种特征无不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宝”修炼相吻合。实际上,学术界和武术界都已看到内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诸如导引、吐纳、气功等融合提炼而成的。行家们说,内家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方面的一种实路体现。有人还具体地指出,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丰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
    由于内家拳在明代采行身教口授,我们已无法确知张三丰所创拳法究竟是什么样儿了。我们只好根据清代以来的著作却了解它的基夺练法和打法。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局步为主,凡十八种步法。练手本为三十六字,历代拳家简化为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撺、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十八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云:
    “夺字猛如风,迎门照架中,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
   内家拳师自诩,“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张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长长的歌诀,然非习武者难于领会其意。我们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则。打法着眼于劲、打二字。劲有蓄劲、乘劲之别,打有等打、赶打之分。来打之先,蓄劲为主;已打之后,乘劲为佳。开手之始,等打为优;发手之后,赶打为上。内家拳的精妙之处集中体现在“六路拳”和“十段锦”中。行家们说,六路和十段锦多相同处,主在练骨。其作用不同,六路使骨胳紧缩,十段使之放开。六路因攻防中前、后、左、有、上、下六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术著作称六路拳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其歌诀云:
    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始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歌诀隐意,“门外汉”岂敢妄言,只好恭请读者阅览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了。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实践证明,习练内家拳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集成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重,称他的《大道论》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无根树》丹词。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胎灸人口的曲词《无根树》。
    这篇《无根树》共二十四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所以,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令说:“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这就是说,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现择其中几首以窥探张三丰的修炼主张,以飨读者。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身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丹词开宗指出入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飘泊,时常处在险恶之中,规劝世人超脱名利,及时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

    无根树,花正微,树者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明须,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这首针对年老体衰者提出,老年不要自暴自弃,只要炼好精气神三宝,以性接命,犹如老树接新枝,就可以返老还童。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后代对这首词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无花无酒道不成”,说张三丰为酒色神仙;而张三丰的崇拜者把“花酒”解释为人身元气,非实指烟花酒肉。其中“不断荤腥不犯淫”和“犯淫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倒似主张戒淫不戒酒。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难抢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为旷夫。
    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张三丰以雌雄、夫妻的浅显道理说明朗阳相抢的深奥理论,从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必须性(心理)命(生理)双修。

    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
    如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
    学些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还本原。
    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

    描绘还丹的景象,只要毫不懈待地修炼,即可把精气神三宝融合在一起,结成貌似朱橘、弹丸的纯阳之物,就能返朴归真了。
    张三丰在内丹修持各个环节,诸如戒欲、采药、炼药等各有一首词。就其内容而言,可以说没有超乎前人的独到之处,只是把魏伯阳《参同契》、陈持《无极图》、张伯端《悟真篇》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歌词表现出来。这就是张三丰在促进道教思想传播的贡献。后世教众因此对他的《无根树》推祟备至,说他”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不少道教宗师无厌其烦地对《无根树》进行注释阐发,其中以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二明和内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解最为详实。对张三丰本人,道教徒也极为崇拜。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继出现。据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十七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道派之一。
发表于 2007-9-10 05: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趣. 不过我也听说一版本

张真人 乃元初人士,有妻儿,40岁于山中遇火龙道人点化, 遂出家修真
发表于 2007-11-21 22: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不起的一个人。
佩服。本人就喜欢练太极拳。
发表于 2007-12-21 1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读大一的时候,有个武术专家,练习了20余年太极拳的老师教我们联系太极拳和太极剑,感觉真是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1:20 , Processed in 0.0864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