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38|回复: 2

对联趣谈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2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的起源和孟昶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个到不用申请什么专利,凭老外哪些长长短短的拼音单词,他想学也学不了。 
  那么对联最早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呢?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的时候,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用来驱鬼压邪的(还好鬼都是规规矩矩走大门的,这要有个翻墙进来的,不知道桃符还管不管用)。上面一左一右画上两员神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等等,待俺查一查,好象搞错了,这两位值日生还得过一千多年才上岗呢。当时那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一站就是一千多年,站到了五代,大概是人们看门旁站的这两位看的时间太长了,有了点审美疲劳。于是开始把吉祥文字写到桃木板上。这就开始有了对联。
  目前在历史文献中能够查到的最早的一付对联,它的作者是蜀后主。五代的蜀国,公元907年建于王建,925年亡于王衍的,史称前蜀;公元934年建于孟知祥,965年亡于孟昶的,史称后蜀。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付对联,就出自这位后蜀后主孟昶之手。 
  孟昶非常爱好文学,曾经花巨资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历时八年才刻成。还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又刻了木版大量印刷。后世的古籍收藏,最重宋刻本,而宋代刻本最早实际上兴起于蜀,后人言及“宋版”,都以蜀本为上佳之品。原来孟昶除了对联,还是木刻本的创始人。 
       孟昶从青城找来一个费MM,叫花蕊夫人的。擅长吟咏,精工音律。费MM喜欢花,孟同学就让宫中尽植牡丹,国中遍植芙蓉。成都的别名又叫蓉城或是锦城,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孟昶作了一首《玉楼春》送给MM:“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廉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情景交融,香艳撩人,意境深远。多年以后,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还拿来翻唱过。后来宋灭后蜀,费MM马上写了首诗给老赵:“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挽联和曾国藩

  上一回咱们说到,对联最初的形式是春联,大年初一往大门上一贴,里里外外都透着喜气。
  可是对联出来没多久,它的用途就给推广开了。从大门到厅堂,再到亭台楼阁,名胜风景。到后来连追悼会上都用上了。作为追悼会上用的挽联,起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录。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引《秋雨庵随笔》说:“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唯《石林燕语》(南宋文学家叶梦得著):韩康公得解(考举人)、过省(考进士)、殿试(考状元)皆为第三人(第三名),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之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此则是挽联之体耳。”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这大概算是最早的挽联。
  挽联虽然问世较晚,但普及得很快。写得人多了,自然高手也层出不穷。但要数此中第一名人,则非晚清名臣曾国藩莫属。
  曾国藩一生所作对联极多,尤以挽联著称。曾文正公全集中共收录了挽联七十七幅。让我们先挑几幅来看一看:
  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此联对仗工整,用了韩信遇漂母一饭之恩千金相报的典故,整联读来浅近明白如话,然深情发自内心,感人至深。
  挽妾联
  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
  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咸丰十年,因夫人远在湘乡,军营起居无人照料,经彭玉麟撮合,曾国藩娶了二十二岁的陈春燕为妾。春燕身材苗条、仪态端庄、性格淡雅、羞涩可人。曾国藩十分怜爱。无奈红颜薄命,仅相处一年多时间,春燕即染上咳血之症,一病不起,终告不治。曾国藩很是伤心,书下此联。此联以鹤膝格嵌“春燕”之名,整联读来如低吟哀唱,缠绵转折,情真意切,令人长叹不已。
  挽妓联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处销魂。
  此联以鹤顶格嵌所赠妓名“大姑”,颇有化平凡为神奇之力。翻遍一部曾文正公全集,够得上香艳二字的,大概只有这一联了。文正公也说浮生若梦姑且销魂,让我们多少窥见道学大师的另一面。
  看了几联,大概有朋友快坐不住了。老曾的这几幅挽联,的确是写得不错,但是要说古今第一,是否有点王婆卖瓜?呵呵,莫急,这要细说起来,可就和老曾的勤奋有关了。 
  挽联虽然是小道,但短短几十个字,既要总结逝者的生平,又要表达撰联人的情感,也实在是很考人功夫。老曾这人,治学严谨,治联也不例外。时不时地就抽时间练习一番。可是别的对联也就罢了,这挽联,得赶上开谁的追悼会,才有机会写上这么一联不是?把老曾憋急了,想出一个损招,把能想得起来的亲朋好友,不管人家有没有下订单,也不管人家当下一顿能吃三大碗饭。统统排上号先预制起来。
  这不那一年过年,各部门按例放年假。曾大人在家写完春联,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把书房门一掩,几张六尺宣纸裁开,磨墨添笔,把亲朋好友一一请出来哀悼。正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耳听一声“伯涵”,有人推门而入。曾大人抬头一看,哦,汤鹏,多年老友,所以可以不用通报,直入书房。正待放下笔来招呼,一眼看见桌面上那联的抬头——“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曾大人的背上当下就见了汗了。
  咋办?早知道换张小纸片写,还可以团一团塞嘴里,落肚为安。六尺整宣裁的,这要也往嘴里一塞,非得噎死不可。手足无措之下,曾大人往桌上一趴,争取趁老汤没看见,先把这烫手山芋揣到怀里去。
  老汤呢,本来到是没在意这位在写什么。这下反好奇了。“写什么呢?看看。嗯?怎么的?不给?不给汤大爷还非看不可了。”这位动了蛮劲了。
  要说曾大帅,人称“曾剃头”,那是杀人如割草的主。无奈其时神功未成,更兼心慌意乱之下招法大乱。三招没过,那张催命符就跑到人家手上去了。
  老汤得意洋洋,“让你掖,让你藏,什么好宝贝”,等到打开这么一看——当时汤大爷就炸了。这没法不炸,大新年的兴兴头头出门,迎面让人给送一花圈,搁谁谁也受不了。汤大爷当下割袍断交,摔门而去。
  老曾这回算是溴大了。那要是赶今天,够得上壹周刊头条。当时还有一个湘军将领江忠源,义送友人灵梓千里返乡,一时传为美谈。有京中好事者,将两人凑到一起,编了两句词,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合着整个儿一殡葬公司。你说老曾广告都做到这份上了,这个第一不算他的还算谁的?

  文正公的得意门生

  话说曾国藩挽联写了几十年,声名远播。终于十殿阎罗闻名来请,无可奈何之下,文正公脱袍让位,等着收别人的挽联。
  这一日,金陵两江总督府灵堂之上,两壁挂满挽联。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正公得意门生,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送的一幅: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区区上下联三十四字,写尽作为衣钵传人对恩师的景仰。看来作为曾公的得意门生,联上工夫也学得不少。唯上联结尾,自许为门生长,不特将先他入门的彭玉麟等人挤到一边,便是他自家的大哥李瀚章,入曾幕也较他为早,李二先生一样当仁不让。
  又二十余年后,李鸿章奉命去日本马关议和,途经上海,官场按例设宴饯行。当时,李瀚章也在上海,主人自然要请他来陪客;只是这席间座次如何排,倒是很让主人费了一番脑筋。宴为鸿章而设,固然应该请他坐首席;但瀚章是鸿章大哥,似不应坐在弟弟下首。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有结果,只好不标明座次,到时候随他们怎么坐。届时宾主到齐,寒暄入座,李鸿章径直坐了首席。主人再看瀚章,则已不发一言,“逡巡坐次席矣”。可见李家兄弟的“长幼有序”似与别家不同。
  不过,你自家大哥不计较。同门里可是有不买账的。这不,隔着几步,挂着文正公另一位门生李榕的挽联,联曰:
  极赞亦何辞,文为正学,武告成功,百世旗常,更无史笔纷纭日;
  茹悲还自慰,前佐东征,后随北伐,八年戎幕,犹及师门患难时。
  上联盛赞老师功业,下联自叙从师经历。东征是指平太平天国之役,北伐是指围剿捻军的作战,师门患难时是指咸丰十年末,曾国藩驻军祁门,以扼安庆,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不料被李秀成亲率大军所困。手底下满打满算,不足三千兵卒,急得老曾差点要跳井。其时,李鸿章借故(为如何处置战败的李元度)和曾国藩大吵一架,不辞而别。“犹及”一词,颇堪玩味,言下之意,某人一逢“师门危难”,则不“及”矣。据说当年李鸿章看了这一联,恨恨不止。
  说到李鸿章,还有几幅小联值得一谈。 
  李鸿章后来签了马关、辛丑等条约。国人多目为卖国贼。其实平心而论,其时国势赢弱,败战之下,欲免丧权辱国,其可得乎?责之鸿章一人,未免不公。然百年以来,骂声不绝。当时就有人撰了对联来出气(春联可以用来骂人,又岂是孟昶兄想得到的):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连翁同龢一起骂了。李鸿章是合肥人,当时任内阁大学士,大约相当于前朝的宰相。翁同龢是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古称司农。这一联浑然天成,确是妙对。翁李多有宿怨,甲午之败,未始没有几分种因于此。绑在一起挨骂,也不算太冤枉罢。
  甲午战败,诏夺李鸿章三眼花翎、黄马褂。当时有京剧名丑杨鸣玉(又名杨赶三),演《丑表功》,去保儿,临场插诨道:“我有汗马功劳,奈何夺我三眼翎,褫我黄马褂。”以此讽刺李鸿章。不久后这位名丑去世,于是有人凑成一幅无情对(所谓无情对,乃是一种游戏之作;上下联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看,字字对仗工整;联成整句,则内容互不关联。而且内容愈是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无情对亦颇有佳作,容后另述):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在当时流传甚广,成为千古名联。
  还有一联是分咏体的诗钟,说来有些不雅。先容俺费点笔墨,介绍一下诗钟。诗钟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建人所创,初名折枝。折枝本是一种画花卉的方法,指所画叉一二枝而不带根者;用于诗则指仅取诗中一联而言。这是三五好友会文时,击钟为限,作对偶句,互为比试的一种游戏。诗钟有两大体系--嵌字和分咏。嵌字的意思容易明了,指定几个字,嵌到对句中去。分咏是指对句分开各咏一事物。
  这首分咏体的诗钟是:
  举世共推和事老;
  大家都是过来人。
上联是咏李鸿章,讽其专签和约。下联咏的是什么,大家都是过来人,不用俺再详述了吧。唯拿来和李二先生并列,怕是李大人又要恨恨不止了。

从曾左恩怨谈起

  谈了半天李鸿章,这厢曾大人着了急了。“老夫的追悼会才开了一半,你咋就跑去和少荃聊天了呢?”
  赶紧回到文正公的灵堂里来。 
  这时,戈什哈来报,陕甘总督左大人送来挽联。一时堂上各色人等,纷纷聚拢来,渴盼先睹(还在灵堂上呢,为快两个字可不便出口)。为嘛大伙这么热情啊?这倒不是因为左大人文名素著。而是因为曾左两位素来不和,朝野共知。 
  传闻曾国藩当年娶一小妾(不知是否即春燕),宠爱非常,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上联:
  代如夫人洗足;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听了,不动声色,略一思忖,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棠青年时屡试不中,以举人身份入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幕,独辟蹊径,一直升到封疆大吏。但不是进士出身,一直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某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上不得台盘。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故左宗棠一听之下,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按说曾国藩娶春燕,是咸丰年间,一年后春燕亡故,曾国藩伤痛不已,此后不再娶妾。而左宗棠出掌陕甘,是在同治五年以后,时间上好象凑不到一块去。这段趣事不乏好事者穿凿附会的可能,咱们且姑妄听之。 
  左宗棠从师爷升到封疆大吏,其间赖曾国藩举荐之力实多。不过左为人刚直矫激,语言上向例不肯容人,常常与曾龇晤。到克复金陵,为幼天王存亡一事,和曾各自上奏相攻,终致决裂。 
  却说这一日,是曾国藩出了个对子给左宗棠对: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翻成白话,就是说你小子拽什么拽,无论在朝在野,你算那门子葱,还老跑来跟俺唱对台戏。难在嵌了左宗棠的姓和字,要对的贴切,到是不太容易。谁知左宗棠寻思少时,下联就出来了:
  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对曾国藩更是直呼其名,算是报了上次的一箭之仇。 
  你说这两位,一直拳来脚往的。今天左宗棠送来的这付挽联,要是语带讥刺,曾家到是挂上好,到是不挂好?故而大伙都凑过来想看看。
  联挂上了: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上联坦陈谋国知人不如曾国藩,是由衷的自省,抑或人死为大的自谦,无从猜度。下联则以“攻错若石”对昔日恩怨略作分剖,“相期无负平生”则颇有英雄惺惺相惜的莫逆之意。宾客里,忐忑不安的终于放下心来,想看热闹的未免大失所望。 
  说到左宗棠,还有几幅传世之作不可不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此为少时题书房联。以联言志,多为传诵。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
  传为入京赴试时,过君山洞庭君祠所题。对仗工整且意境绝佳。唯以一赶考举子而作此语,似不合身份。或疑为统兵一方后补作。 
  左宗棠此人,论才是极高的。然其恃才傲物,以“今亮”自栩(所谓“今亮”,今日之诸葛亮是也),性格上未免太过张扬了一点。 
  当年左以举人身份入骆秉章幕,骆待之比刘备待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事无论巨细,悉以委之。一日骆秉章在衙内听见外面放炮,问左右何事。或对曰:“左师爷拜折”。(盖上奏皇帝,需行拜折大礼。衙门警卫森严,卫兵执刀枪站立两厢,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余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一切准备就绪后,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由主衔官员领衔对着香火燎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并。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师爷领衔拜折上奏,东翁竟然不知。骆竟也听之任之。时间一长,有人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上下人等但知这位左师爷,不知骆秉章这位甩手大掌柜矣。 
  忽一日,有湖广总督官文保荐总兵樊燮来谒见骆秉章,行过大礼,骆让他也见见坐在旁边的左师爷。樊总兵初到长沙,尚不知左师爷的厉害,仅向左宗棠拱手行礼,不料左宗棠居然发火,说:“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请安。你为什么不请安?”樊燮也是个倔性子,顶撞道:“朝廷体制没有规定过武官见师爷要请安的。武官再受轻视,可说起来我总是朝廷正二品官员,凭什么拜你这个举人?”左宗棠最恨的就是别人揭他没有中进士这个创疤,勃然大怒之下,起身上前就用脚去踢樊燮,嘴里还骂道:“忘八蛋,滚出去!”樊燮悻悻退出。 
  不想这一脚,却又踢出一位大名士来。
发表于 2007-8-3 17: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咋就没人踩呢?
发表于 2007-9-21 08: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才从别的地方下载过,仍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1:21 , Processed in 0.0896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