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09|回复: 0

裘盛戎不易学(吴小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19: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裘盛戎,5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裘盛戎的舞台艺术》。此后所写文字也有涉及盛戎者多处;到80年代,我又写了一篇回忆盛戎的小文。时至今日,京剧界中,青年演员几乎呈现"无净不裘"的局面。从这一点看,盛戎身后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马连良和叶盛兰,因为马在今日老生界,叶在今日小生界,还夫达到垄断一切的程度。然而盛戎实不易学。学盛戎成就最大者,无过方荣翔;但方荣翔不能演架子花,更不能动有武功的戏。即使是论唱工,恐怕也还比盛戎差一大截。盛戎离开我们已三十年,对盛戎的艺术成就究竟分析、研究、总结了多少东西,令人值得怀疑。我50年代初始识盛戎,到十年浩劫前,相交有十余年。看盛戎的戏,自1932年看他《法门寺》刘瑾和《群英会》黄盖开始,到"文革"前他演《杜鹃山》乌豆时止,前后凡三十余年。他的铜锤戏无论矣,属于架子花的戏,我看过他《取洛阳》的马武,《花田错·桃花村》的鲁智深,《打严嵩》的严嵩,《四进士》的顾读等。他陪朱家溍先生打过把子,能打《赵家楼》的王通和《拿高登》的徐士英。他与刘宗杨合作,演过《骆马湖》的李佩。他配金少山演过《真假李逵》的真李逵,《白良关》的尉迟宝琳,配孟小冬演过《搜孤救孤》的屠岸贾,虽属"二路活儿",演出效果竟丝毫不让主角。这就是盛戎有真才实学的体现。我在拙文《裘盛戎的舞台艺术》中对盛戎的唱工和表演已谈了很多,虽是四十六年前旧作,现在也不想重炒冷饭。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谈盛戎之所以成大名、享盛誉的原因,以供当前学裘的中青年演员们参考。

盛戎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他能够取得超越前人成就的关键,一是家学渊源,二是坐科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他是著名花脸裘桂仙的长子,他从小即基本上掌握了乃父的唱念艺术。裘桂仙的嗓子并不特别好,比起金秀山、少山父子得天独厚的嗓音可以说瞠乎其后。正由于先天禀赋不够理想,便竭力从后天的刻苦勤奋方面下功夫弥补,如发音吐字比较讲究,运气使腔力求用种种发音技巧来完成规范的唱法,唱腔追求韵味,音量虽小而音色力求醇美动听,这些功夫,实际从裘桂仙即已开始探索,而到盛戎这一代乃益加发扬光大,终于成为盛戎在唱工方面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有家学的传承和没有经过环境的耳濡目染,其结果是肯定不一样的。至于盛戎在坐科阶段打下的基础,更是他后来成为"做工铜锤"或以能唱为主的全方位发展的花脸的先决条件。盛戎晚年,有人认为他接受了麒派和盖(叫天)派艺术,以证明其博采众长的特色;其实盛戎无论在戏路或表演程式方面,除直接从乃父身上继承了优良传统外,他在表情做派方面,首先吸收了侯派特长;而在唱工方面,有不少地方干脆就是从金少山那里拿过来的。今天不少人努力仿效盛戎,却没有把盛戎的家学和侯、金两派表演艺术的优点和特点进行探索并加以理解分析、那么即使学盛戎学得再像也只是皮毛或形似。更不要说如何超越盛戎了。

当然,盛戎是懂得藏拙的。比如《李七长亭》,除了他在香港演过一次外,多少年来他从不贴演。因为他知道演这出戏不对工。《四进士》的顾读亦然。60年代初,北京京剧团做过一次尝试,由马、谭、张、裘合演了一次全部《四进士》。盛戎演顾读,在受贿之后加进了一场思想斗争,同时也增加一些唱工,结果弄成画蛇添足。张君秋的杨素贞并没有恢复旧本原有的"探监"一场所唱的二黄导板、慢板,而在末一场与宋士杰见面时硬添了若干句摇板、散板,尽管新腔迭出,观众听了却感到不伦不类。演了一次就收起来了。记得那晚演出相当隆重,地点在工人俱乐部,连彭真同志也到场看戏。结果观众的评价认为反不及马连良一个人演出的效果好。此外,盛戎不演《霸王别姬》和《野猪林》,亦是藏拙之道。尽管如此,盛戎在净行中毕竟属于全材。学盛戎者如仅在唱工方面争效之而不及其他,则盛戎的表演艺术终于会失传的。盛戎弟世戎,在先天方面亦具优势。惜功底不及乃兄远甚,故成就亦不及盛戎。



[ 本帖最后由 东施 于 2007-6-15 16:2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4:21 , Processed in 0.0736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