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孔《传》之依讬,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辨。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其灼然可据者:梅鷟《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瀍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後。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馯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不云作《传》。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頴达。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又云:“‘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传》本无。阮孝绪《七录》亦云,方兴本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元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异,聊出之,於王《注》无施也。”则开皇中虽增入此文,尚未增入孔《传》中,故德明云尔。今本二十八字当为頴达增入耳。梅赜之时,去古未远,其《传》实据王肃之《注》而附益以旧训,故《释文》称王肃亦注今文,所解大与古文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此虽以末为本,未免倒置,亦足见其根据古义,非尽无稽矣。頴达之《疏》,晁公武《读书志》谓因梁费甝《疏》广之。然頴达原《序》称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六家,而以刘焯、刘炫最为详雅。其书实因二刘,非因费氏。公武,或以《经典释文》所列义疏仅甝一家,故云然欤?《朱子语录》谓“《五经》疏《周礼》最好,《诗》、《礼记》次之,《易》、《书》为下”,其言良允。然名物训故究赖之以有考,亦何可轻也!(《四库总目提要》 )
另转国学数典:http://xspace.gxsd.com.cn/?action-viewthread-tid-50153
【簡介】《尚書正義》(二十卷)唐孔穎達爲主撰著。南宋初年兩浙東路茶鹽司(李沐爲提舉時)刻本(卷七、卷八、卷十九、卷二十配日本影宋抄本)楊守敬跋。版框高21.5厘米,寬15.5厘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十七、十九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版本學家李致忠先生言:“黃唐於紹熙間所刻的《禮記正義》跋文,已明確指出《易》、《書》、《周禮》正經、注疏之合刻,是由兩浙東路茶鹽司舊時所刊。但這舊究竟舊到何時,我想應該舊到南宋高宗趙構在位的三十六年(1127--1162)中。其理由有二:一是此本《尚書正義》之諱字至高宗趙構而止。書內凡遇殷、弘、敬、匡、恒、貞、構等字皆缺末筆。殷、弘、敬等字是避趙宋王朝的祖諱;匡、恒、貞、桓等字是避北宋歷朝皇帝的嫌名諱;構字是避彼時在位的南宋首帝高宗的御名。慎字不避,表明此書之刻尚未到南宋孝宗之世。二是此本《尚書正義》刻工頗多,且大都爲同一時期的刻字工人。如李寔、李詢、陣錫(龖案:原書如此參下文又兩出此人當爲陳錫)、陳安、陳俊、王珍、朱明、徐茂、丁璋、包端、洪先、毛昌、洪乘、徐顔、徐亮、朱靜、徐章、梁文等,皆是南宋初年杭州地區的良工。其中王珍、陳錫參加了紹興十六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刻《事類賦》的鎸板工作;朱明、徐茂、毛昌、梁文、陳錫等,還參與了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刻《周易注疏》的鎸板工作。宋代杭州地區刻字良工薈萃,技藝高超,在質與量等方面都居全國的首位。而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公署在越州。越州即今紹興,與杭州一水之隔。加之茶鹽司專管茶鹽稅物,資金雄厚,故肯隔江雇聘良工,開雕《易》、《書》、《周禮》。所以這些刊工的年代,又進一步證明此書《尚書正義》確是刊印在南宋初年。因此,此書卷末之黃唐跋文,顯系後人移錄,絕非此書原有。”
『此書卷八末尾有“上杉安房守藤原憲實寄進”一行,行尾有畫押,是日本人手迹。全書經文旁多標日文假名。表明此書確曾爲日本人所收藏。清光緒十年(1884),楊守敬出使日本差滿歸國,用重金從日本大阪購回,今歸北京圖書館。此書卷首冊鈐有“飛青閣藏書印”、“楊星吾東瀛所得秘笈”可證。此書卷七至卷八、卷十九至卷二十爲日本人據足利學校所藏相同版本影抄配全。』
龖案:日本山井重鼎君《七經孟子考文》所言宋本《尚書正義》蓋就是此本!應該說此書無論是在本邦或在日本皆都夠國寶級東西!!吾邦能收藏此書現在只說一下感謝楊守敬先生是決對不夠的!!!
孔穎達(574~648) 中國唐代經學家。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曾從學于隋經學家、天文學家劉焯。隋大業(605~616)初年,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博士。隋煬帝召諸郡儒官集東都洛陽,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孔穎達為冠,並且年齡最小。老師宿儒恥出其下,暗遣人刺殺他未成。到唐代,歷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等職。卒諡憲。唐貞觀(627~649)初年,康太宗認為當時儒學師說多門,章句繁雜,命孔穎達主持編撰五經義訓。孔穎達乃兼采南北經學義疏,以南學為主,編成《五經正義》180卷,為經學注疏的“定本”,現存《十三經注疏》中。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頒《五經正義》於全國,自此時起至宋初,為考試經學的標準。孔穎達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周易正義》和《禮記正義》兩書中。孔穎達繼承儒家重禮的傳統,提倡尊卑貴賤的等級區別,說:“人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長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還認為禮與“天地俱興”。在哲學思想上,孔穎達以“無”為宇宙萬物的本原,說:“萬物之本,有生於無。”在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時說:“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這種思想,對宋代程朱理學影響頗大。
[ 本帖最后由 cjc 于 2008-4-1 16:2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