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72|回复: 8

联想到秦晖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3 1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一次在微信上看到秦晖教授了!每次见他的名字,不由得想起大学老师首次提到秦晖时,我第一反应便是秦桧!唉!罪过呀!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秦老师是兰大赵先生的得意弟子,农民学专家,好像有个学术妻子!这些年,我也见他讲西方政治思想史,而今又有近代史的走出帝制,不幸又被禁了!
发表于 2016-2-4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桧,良木也。可秦桧太有名了,可以说改变了历史,炎黄子孙从此承认被征服(条约白纸黑字在那儿),遗毒至今,没法。
发表于 2016-2-10 23: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真覺得“學術無禁區”,學術不但有禁區,還是雷區!
发表于 2016-4-6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学术,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圣人之道。,不瞎编乱造,就可以了。实在不行,就只能删削删削了,春秋笔法,不违圣人之道。
发表于 2016-9-5 1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先生的夫人是金燕先生。《倒转红轮》就是她的杰作。 夫妇二人都是当代了不起的学者。
发表于 2016-9-7 16: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寂 发表于 2016-9-5 18:59
秦先生的夫人是金燕先生。《倒转红轮》就是她的杰作。 夫妇二人都是当代了不起的学者。 ...

好像是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发表于 2016-9-30 14: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从宋后羞名桧”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发表于 2017-10-1 2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秦川雁塔”,作者秦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我们与当年的传教士

从1969年到1978年,我作为插队知青在广西田林县的壮族山寨生活了9年,可以说基本经历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知青运动的全过程。我们那里是地道的农村,不是“兵团”或农场,那里地处滇黔桂三省之交,我们县又是广西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稀的县,我们去的平塘公社离县城有两百里,走到通汽车的公路边也要60里。当时那里有的妇女一辈子连县城也没去过。

我们那里也算“老区”,虽然田林县1949年以前并没有共产党的活动,但她所属的百色地区当年曾发生过据说是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并由此出现过“右江苏维埃”,整个百色地区因此也属“革命老区”。那时常用“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山(区)、穷(贫困县)”来概括中国的五类需要照顾的不发达地带。而这“老少边山穷”五样都占全了的地方,数来数去全国大概也就只有我们那里了。

金雁/插画

▌洋插队与土插队

然而就是在那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一百多年前居然曾有法国的传教士在这里传教。当年的“西林教案”,又曰“马神父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县(当时的西林县并非今天的西林县,那时该县大半辖境,包括县城在内,今天都属于田林)。此事成为法国参加英法联军侵华的口实,对“民族命运”的影响应该是众所周知了。那当然是一段国耻。

而那位被清朝县官处死的“马神父”,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是西方的“文化侵略者”,而在天主教的记载中是“殉道”的圣徒。后来搞了史学,我还真查过这事。当时清朝的上级官府说根本不知道这事,按清律,死刑是要报中央审批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更说是弄错了。袁伟时先生说这是桩“糊涂案”。

【孤陋寡闻之人,总算得知其(奇)人其事】!!!

发表于 2017-10-1 2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平塘公社又是我们县的边远公社,而渭各这个大队,在我们公社也是最边远的大队之一。就在这样一个土匪出没的山旮旯里,这些法国人要待一辈子,真是难以想象。

清末的西方传教士

后来我还得知,离金堂不远的另一个当年法国教堂所在地常井村还有个法国传教士墓地,不同时期来华的法国神父死后葬在那里有6人,其中4人至今留有碑文,这4人都是来华传教1至4年就死去,享年仅20-30岁之间。真是令人感慨。当然他们要在这里传播基督教的努力基本失败了,一百多年后我们那里并没有多少基督徒。可是我们插队时声称要防修反修扎根农村建设共产主义农村的想法,不也失败了吗?

▌知青运动的世俗动机与信仰动机

要说后来我们这些知青,今天说起来也无非是两种调子:或者赞其“理想主义”,或者哀其历经磨难。但是这两者要比起那些传教士来恐怕都还差得远:我们绝大多数知青其实是不得已而“上山下乡”,而他们基本都是出于信仰,志愿来传播福音的;我们多数待两三年就走了——我插队9年已经是我们这批知青中坚持最久的,而他们很多都终生在穷乡僻壤献身于传教,不仅吃尽苦头甚至丢了性命的也不在少数。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经历其实太稀松平常了。

金雁/插画

与关于领袖动机的争论类似,今天评价知青运动中官员和知青们的动机,也不外是两种说法:“世俗动机”说指文革动乱期没搞建设也废了大学,城里解决不了大批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升学问题,而这些被煽动起来革了两年命、造了两年反的“红卫兵”们在搞掉领袖不喜欢的“走资派”以后,也不再有利用价值,必须尽快把他们遣散出城,以免他们继续“造反”添乱,于是把他们弄去“上山下乡”。


===================   

说到传教士,就不由得想起五口通商而来的大批英美等国的洋插队牧师们。这些人一方传播福音,施医救人,一方面服务自己的国家,在穷乡僻壤为自己也未世界减少贫困与落后。知青下乡,哪里能够与洋插队相提并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55 , Processed in 0.1037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