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0|回复: 0

《祭十二郎文》的情感脉络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前学了那么多古文,令你最深刻是哪一篇?当然不是此篇,刚知道《祭十二郎文》是在高二或是高三时,至今日印象已是模糊的样子,可怜当时是那般倒背如流,现如今也记不住多少了。韩愈《祭十二郎文》祭文中的千古绝唱。高中时与同桌在课外闲聊之中说起此篇文章竟也会声泪俱下,在旁人眼里看来这也是两朵有毛病的“奇葩”。然而就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会哭的那么惨。毕竟和时代比起来我们还相距甚远,毫无交集。而如今再读此文更是有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想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不能不感叹当时通讯的不发达。
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被称为是祭文的千古绝唱,影响深远,不管我们对此文的情感的评价如何,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悲从中生。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我个人感觉的到,那是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情义,一份沉甸甸哀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而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示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 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文章第五段文字共用了三个“邪”字,四个“也”字(“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何为而在吾侧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读完这篇祭文,我们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作者在此文结尾的这句话,表明它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写成的。作者抒写时非常坦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没有丝毫隐避,一任感情自然倾泻。例如,写自己离家的目的,明白地说是以“求斗升之禄”,要是别人,恐怕就不会这样直截了当,很可能不是闭口不说,就是另外安上一个什么冠冕堂皇的名目。
通篇文字写实感很强烈,通过这些文字,似乎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在意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挚,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敏感情怀。当彼此阴阳相隔之时,想说的,想做的都不会再有一丝机会,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活无常,人生无法预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34 , Processed in 0.0807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