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94|回复: 6

求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6 1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常感谢。

[ 本帖最后由 雨轩问寒 于 2013-5-26 10:58 编辑 ]
发表于 2013-5-26 1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晤室日记》没有,《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马上上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滁河钓徒 的帖子

非常感谢!《静晤室日记》读秀上是这样的http://book2.duxiu.com/bookDetai ... E%CA%D2%C8%D5%BC%C7好像没有试读。

[ 本帖最后由 雨轩问寒 于 2013-5-26 11:57 编辑 ]
发表于 2013-5-26 1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楼!
发表于 2013-5-26 16: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轩问寒 于 2013-5-26 11:52 发表
非常感谢!《静晤室日记》读秀上是这样的http://book2.duxiu.com/bookDetai ... E%CA%D2%C8%D5%BC%C7好像没有试读。

没有试读就意味着我没有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7: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滁河钓徒 的帖子

仍然十分感谢。
发表于 2013-5-27 1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毓绂老先生自幼仰慕曾国藩曾文正公之为人,从事日记,自少至老,日无间断。曾文正公也是笃于宋明理学,但也决不保守,在内忧外患面前,他勇于接受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倡导洋务运动,思想性格与金老先生有相近之处。《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文正公修为、治学、为政、用人等方面的内容,犹如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金毓绂老先生的《静晤室日记》,是他的长篇治学剳记。起笔于民国九年(1920年)3月6日,讫于病重前的1960年4月30日,长达四十年之久。计分169卷,装订成17函,170册,共约五百五十余万字。这部卷轶浩繁、内容丰富的日记,荟萃了老先生一生为学之所得,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鸿篇巨制。
    “静晤室”三字的含义,金老先生在日记中解释道:“静晤者,期以静中有所悟也。”用这种静中有悟、静中求乐、以静制动的昔贤主静戒动的思想来自勉,以求达到摒绝外诱、潜心学问的境界。这与《曾国藩家书》中“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有着相同的修养。
    《静晤室日记》依照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体例,以读书治学剳记为主,间记生活琐事,举凡四十年之生活经历、时事政治、读书笔记、治学心得、文物搜集、考古游记、遗闻轶事、诗文唱和等皆载入其中。既可作为日记,又可作为全集来阅读;合之为一部书,分之可成为几部书。可于此一书中辑出学术年谱、读书剳记、考古游记、金石书画经眼录、诗文集、东北地方掌故和辽海人物录等多种专书。不仅如此,《日记》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古史珍籍,以及许多已发、未发的论文、著作、讲话、书札等等,许多史实不见于正式载籍,也鲜为局外人所知,史料价值甚高,弥足珍贵。
    《静晤室日记》始终划一地用特制格式的毛边纸写就。朱丝栏,行草,字体如行云流水,秀逸飘洒,行间与栏眉上有加注或自评,每卷首还钤有印章共计二十余枚。每十册合为一函,蓝布装帙,上有老先生手书题签《静晤室日记》,足见老先生对它的珍视与喜爱。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静晤室日记》伴随着金老先生历尽动乱与磨难。沈阳沦陷时期,南关萃文斋主人雒竹筠将部分日记带人关内,颇历艰险,后又转去南京。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金老先生将转往南京的图书送存于安徽采石镇北大同学鲁亚鹤家。37年底,老先生由安庆转赴重庆,将藏书中编号为甲十号箱的《日记》和甲七号箱的其他书籍取回。1939年,《日记》以积至百卷,为防患日军空袭,金老先生将《日记》及其他书籍寄存于友人毛春圃家。1940年6月末,重庆遭敌机轰炸,毛春圃家在一小山之上,被一枚炸弹全部震毁,幸而从瓦砾之中巡回《日记》数十册。老先生感叹道:“余心血所在,幸而未毁,亦可谓得神佑矣!”
    抗战胜利后,老先生看到自己的日记辗转西南,未曾亡失一册,“敝帚自珍,亦拟整理付印。”却因忙于修订《清史稿》和研究民国史而未能付诸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金老先生身体欠佳,但壮心不已,对《日记》更加珍视,积极为付刊做准备。1957年11月,金老先生再度陷入病重时,决计将心爱的《静晤室日记》手稿全部捐献给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目的一是便于保存,不致散失;二是可供所中同人利用;三是希望将其中可存部分,由单位帮助辑出,印为剳记,以便流传。金老先生逝世后,《静晤室日记》被转往东北文史研究所,现收藏于吉林省社科院图书馆。
    《静晤室日记》的整理、编辑与出版,也颇历周折。在准备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时,中途因故搁置。转给东北文史研究所后,1966年风暴来临,《日记》即被视为“封资修”而被展览示众,后来差点被当成垃圾扔掉。多亏金老先生的亲戚,考古学家苏天钧先生给抢救出来。在大破四旧的形势下,苏先生出重金10块钱,让人拉到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后来交给了长春的邹有恒教授,也就是金毓绂的大女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史专家。手稿得以保存,后由金老先生的四子,我的六伯父金长振先生资助出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静晤室日记》出版前夕,金长振伯父却在国内讲学期间因医疗意外而去世。
    金家人的命运,总带有一丝悲情的色彩,因为他们只是播种,只是耕耘,却从未想过要收获什么,他们从未想过要收获自己的名誉与地位,他们默默无闻,却给社会留下了丰富的财富。
    《静悟室日记》于1993年10月得以出版,了却了金老先生最大的一桩心愿。上世纪90年代初,母亲与金长振伯父及伯母在金毓绂老先生的墓前一起合了一张影,如今他们都去了,母亲把书留给了我,我只能用这篇文章权当是遥寄江南春色一枝梅,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dcb990100o5x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7 03:42 , Processed in 0.07942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