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427|回复: 4

阅读经学书籍的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4 23: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能排除,鄙人发此贴有挣积分的心理,不过此贴绝对是实话实说,更希望网上高人能够指点迷津。因此把学习经历谈得比较琐碎,因此浪费读者时间,则恳请原谅了!      
      读大学在一所位于四川的普通师范大学。因为遇到一位好老师,本来就喜欢古代文学的我终于知道了读原书的重要,因此,在大学一年级读了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校释,寒假中,2000年,在成都杜甫草堂旁边的文物市场以60元买到了四部丛刊的世说新语,拿回家,对着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断句。这可以说是大学时候读完的全书了,除此之外其实没有别的。大学刚开学不久,倒是买到了中华书局的点校史记,80元,很激动,一则是套大书,二则大手笔花钱买书,又有点担心父母责备。不过,这书几年后才读完。
      读研究生时,导师派题目,从文学方面写诗经的论文,三年时间也没人介绍经学,不过导师让用十三经注疏里面的毛诗正义作本子参考。这下算是真正知道了世界上有这部书。可惜,中华影印的世界书局本字小得可怕!我一个同门,1.5的视力,翻完毛诗正义,只有1.2了!我本来就近视,因此同时使用中华小字本和北大简体标点本。
      在那个时候,谈不上学经学。不过读了一下礼记的经文和郑注,被礼记吸引了,也在三年学习中对目录、文献产生兴趣,开始自己稀里糊涂的摸索了。
      由于喜欢孔夫子旧书网,在工作后,终于买到台湾艺文印书馆的十三经注疏,气派!八大本,封面极为考究,纸张自然淡黄,视觉享受!从那时候,自己就拿礼记正义逐字逐句圈点,四川大地震,我不在震区,不过经常余震,那时候点读,颇有点自己要成为人物的自恋情绪。拖拖沓沓,直到今天。现在读了点书,正确的经验远远少于失败的悔恨,所以愿意写在这里,以免同道走许多弯路。
      首先是版本的选择。现在,十三经注疏好的影印本有两种,一是台湾艺文本,二是最近中华书局影印阮本大字本。台湾本的好处,上面已经说了。至于中华大字影印本,三月份在南京看见过,但书店老板不让拆开封面外面的塑料膜,未见影印介绍和内页。估计好处在于字更大,因为它的开本稍稍比台湾本大点。不过,经过我计算中华和台湾两本的页数,又看到网上有一二页书影,推论出中华本要多出一些页码,但是多得不成比例,所以绝对只可能是因为附加索引多出来的,而不是内页有所增加。至于排印本,校勘质量高的,当推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的十三经注疏点校本。这套书不是阮元刻本,而是综合一些宋元善本的经文、经注本、注疏单本、注疏合刻本,作者再精心点校而成,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套书字大,排列稀疏,便于阅读,也适合批注。至于北大简体横排本,当然不能拿来作文献使用的依据,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有一部,也可以拿来批注用。
      其次是读十三经注疏的方法。现在治学一般是选取一个题目然后查找资料。这样经学当然可以,但是不具备一定基础则是不好的。所以,窃以为未必不可以把十三经注疏多读一读。我自己阅读的速度,一般一天不忙的话可以读半卷或者一卷,可恨恒心不足,现在读完了的很少,只有礼记正义和周易注疏是全文完全断句出来了,其余的,周礼经注读了,仅此而已,说来无比汗颜!不过我在阅读中发现,断句白文确实具有很大益处,锻炼基本功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可以迫使自己仔细阅读,因而便于边读边想,发现问题。比如自己,在点读礼记正义的时候,就把所有引书、称引人物之处标注了出来,这当然可以留着作为材料,同时能够促使某些心得的形成。而且,在阅读中由于很慢,便发现了正义中的一些问题和瑕疵,当然,限于精力和时间、学术功底,目前还不能对其品评……读周易正义的时候,也发现其中精辟隽永的词句很多,果然如黄季刚在自己日记中说的那样,周易正义里面隽语不少。于是我用蓝色钢笔在自己喜欢的隽语旁边施点注明。点读十三经注疏,我自己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比较好:经文用朱圈,注文则用点,自己想要标明着重的文字,则用其它颜色的笔作其它符号,以免混淆。我用的是台湾本,纸张有一个小小毛病,就是渗墨。重庆红岩红色墨水不会渗墨,钢笔刚刚打墨水时,墨水充分,可能稍稍有一点。不过点注疏时要注意,笔尖要小,下笔要轻,停纸时间要短,这样渗墨就不多了。而注疏文字多,如果全用红色,则满篇赤地,有点眩目,所以注疏文字最好使用蓝色。当然,书法底子好的话,用极小毛笔以国画颜料圈点最佳,那样绝对不会渗透,即使兑水多,水干自然无迹。
      最后,是关于学经学的方法了。先还是可以读读前人论经学的书籍。鄙人看过皮锡瑞、周予同的书,也看了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都是粗线条的论述,周予同则出于一种历史的批判的眼光整理经学,对于具体经学问题的论述少。我觉得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还是不错,没有出奇之论,平平常常,涉及很多基本问题,对我们初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对于某部经书有兴趣,除了读注疏外,还可以参考清经解、清经解续编,以免自己眼界打不开、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清楚。江苏古籍出版社有它的影印本。价钱两千多块。当然,这些书要备置的话,的确需要一定投入。
      扎实的基本功很必要,而扎实学习的意识最为关键。量守庐学记和量守庐学记续编,可以说是对我启发甚至冲击很大的!里面有几篇文章,讲怎样求实在学问讲得很好,我甚至觉得,在现实交际中,我还没有遇到有人那么贴切地讲过怎样读书,今天毕竟是压力大的时代,很多学者自己课题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像黄季刚那么仔细的给学子谈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呢。所以,它真是我的指路明灯。
      也不知道这样的帖子在论坛中算不算滥竽充数,不过,我真诚地希望有同道能够一起来讨论自己读书的具体经过、方法,那将使我得到莫大教益。
      谢谢读者拨冗赐阅,恳请指教!

[ 本帖最后由 西川陋学 于 2010-12-24 23:36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25 0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支持!
发表于 2010-12-26 2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五四后的人的論述來學習,簡直是浪費你寶貴的時間。
发表于 2011-1-25 12: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的大字本十三经注疏我买了一套,686元,害得我穷了两个月,最后逼得我去期末考试的考场捡拾旧教材拿去旧书店卖了钱来吃饭!
中华的大字本就是翻印的艺文印书馆本,唯一的不同是分册厚薄,艺文印书馆是八册,中华是五册。

经学,曾经多么显赫的学问啊,如今呢,与人闲谈,知道二十四史的还算大有人在,可知道十三经注疏的就寥寥无几了。依稀记得四川有位古文经学大家,因为留了一副美髯,竟然被北廷的人马活活绞死!唉,经学就是这么亡的。
但是,我冥冥之中坚信,总有一天,经学会再一次复兴,重新成为显学!

[ 本帖最后由 zhubulala 于 2011-1-25 12:16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14 20: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西川兄对于读经,谈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愚颇为赞同。在下也有几点看法,庶几补兄之阙,见笑了!
一、愚以为,中国古代本没有文史哲的明显界限。其实以开放一点的眼光来看,经书不过是从子书、史书中选取的重要一点的文献罢了,读经不可不读子、史,甚至集部文献也可涉及一些。特别是一些出土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和重新审视经书价值极大,不可不读!
二、关于经学史,皮希瑞等人的书当然要读,但皮氏毕竟还是今文家,其论断评价往往有不实处,应该小心。我们不妨读读广义的学术史,比如梁启超、钱穆等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将经学放在大一点的学术史范围之内,眼光不同了,自然收获就会不一样。还有像黄宗羲《宋元学案》(黄百家、全祖望等有补述)、《名儒学案》等等,都是很好的书。另外像孙钦善老师、张舜徽先生的《文献史》,也都是案头必备的。
三、读古书,必须懂一点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这在古代称“小学”,但“小学”可不小,很多成果是常新的,不吸收就会落后,犯一些低级错误。唐兰、裘锡圭等人的《文字学》,王力先生的《中国古音韵学》、《汉语史》,陆宗达等人的《训诂学》等等都是很好的书,有人将这些书看做入门书,其实这些书真是长读常新的,王力先生的《音韵学》就是一例,书很小,但是愚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同时赞叹王力先生的功力!
当然,《说文》、《广韵》也是必不可少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祖谟等人校正的《广韵》是案头不可少的。王筠《说文释例》和《句读》其实是非常好的《说文》专著,入门用最适合,这两本书曾得到梁任公的大力赞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拿来读读也不费多少工夫,却很实用。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是非常重要的音韵学著作,要言之,其有开启一代学术先河的意义,不可不读。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也是很好的小学专著,梁启超评其为清人小学最大成功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为过。王引之《经传释词》、刘淇《助字辨略》、杨树达《词诠》对于认识虚词和古汉语语法很有帮助。
四、读古书,不可没有一点考校的知识。古书往往因时间长久、政治变革、流传不便等等原因会有很多字句方面的问题,使得很多古书字句不通或文意乖违,经学就是集中的代表。所以古书需要整理考校,清人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戴、段、二王的书不可不读。西川兄文中提到了清经解,其中的书很难做到全读,但是,《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俞樾《群经评议》等等几部最好读读,绝对有不一样的感觉。
五、读古书,不可没有目录学的知识。所谓“类目既分,学术自明”,目录学是指示读书治学门径的,长于此道,则会少走弯路。愚一直认为目录学也可当学术史来看待,而且是条分缕析之后的专科学术史。《四库提要·经部·易类》基本列举了乾隆以前研究易学的全部最重要的典籍,方便我们了解前人研究的概况。我们可以不读《四库》的书,但其《提要》一定得读,还得好好读,还得读余嘉熙《四库提要辨证》之类的书。张之洞《书目答问》、余嘉熙《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朱彝尊《经义考》等起码得读读。
六、愚以为,读古书必须先心平气和。经学也好,史学也罢,总是学问,是求真为根本的,所谓“善”和“美”这种评价性的东西不能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前人往往为门户之见争一己之长短,从而忽视真相,甚至有意掩盖真相,造成了很多恶果。这些恶果有些可笑,有些可惜,而大多数是可悲!像某些时候一样说古人一无是处甚至面目可恨,不可取;而像古代一样,说经典一字不可易,美化古代,厚古薄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也是不可取的。上党政课堂可以进行好、坏的评价,但是搞学问,就得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搞学问,真就是美,真就是善。可不慎哉!

[ 本帖最后由 yumianren77 于 2011-5-14 20:47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44 , Processed in 0.07715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