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5027|回复: 11

任继愈与冯友兰在评法批儒中被噤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0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继愈与冯友兰在评法批儒中被噤声了吗?

在最近的一期《现代北京青年周刊(北美版)》上有一篇《解玺璋
重新解读王安石》(《2010年4月9日第76期》第51页)的文章.其中说道:“‘文革’中,曾经的国学大家任继愈,冯友兰等都被噤声,冯友兰虽然支持‘批孔’,但也不得烟儿抽.当时能看到的又比较系统的书只有《中国哲学史》(杨荣国版)”

按:此说不确.在“评法批儒”中,任继愈与冯友兰都没有“被噤声”, 任继愈出版了他主编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修改了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同时印刷了与该书配套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七册),并重新编写了《中国哲学史简编》(一卷本),冯友兰更是由于他的《论孔丘》而享誉宇内.杨荣国所著是《简明中国哲学史》.想当年“评法批儒”是何等的轰轰烈烈,距今才三十多年,人们居然已经如此陌生.历史真容易遗忘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10 06: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世间,历史算是相对公正的裁判,只是它需要足够时间来沉淀而已。儒与法大战两千多年,这多半是最后一次最直接的交锋。愚以为在我有生之年,会看到这段历史被拿出来让大众慢慢消费一番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10 06: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一番感叹,却让我想起当年名动一时的四皓新咏。且抄在这里,算是给兄台文章的注脚吧:
贞元三策记当年,又见西宫侍讲筵。莫信批儒反戈击,栖栖南子是心传。(冯友兰)
诗人盲目尔盲心, 白首终惭鲁迅箴。一卷《离骚》进天后,翻成一曲雨铃霖。(魏建功)
射影含沙骂孔丘, 谤书箢钥护奸谋。先生熟读隋唐史,本纪何曾记武周?(周一良)
进讲唐诗侍黛螺,北京重唱老情歌。义山末脱捋扯厄, 拉入申韩更奈何!(林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1-16 18: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还有个冯天瑜,以《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而迎合伟大领袖,红极一时。
任继愈只是奉圣旨改写了一番,他的书本身还是可以的(至少在当时还可以给我们教益),杨荣国的书简直就不堪入目。
最可怜的是郭沫若,伟大领袖亲笔写下“十批不是好文章”后,旗手在批林批孔大会上指名道姓问“郭沫若来了没有?”答曰:“来了。我全家都来了。”——现在的人鄙视郭沫若很容易,在当时不做一个郭沫若不容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9: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作者是赵纪彬,不是冯天瑜.虽然冯天瑜在批孔中也很活跃.不过冯天瑜最近写的《封建考论》还是不错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1-16 21: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爱好国学 于 2010-11-16 19:47 发表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作者是赵纪彬,不是冯天瑜.虽然冯天瑜在批孔中也很活跃.不过冯天瑜最近写的《封建考论》还是不错的.


承蒙指正,谢谢。
那么冯天瑜当时写的是《孔丘教育思想批判》?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8: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在孔夫子网站上尚有该书出售,
发表于 2010-12-13 14: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爱好国学 于 2010-11-16 19:47 发表
冯天瑜最近写的《封建考论》还是不错的.


那么,冯天瑜,余秋雨……其实都是有才华的。可惜扭曲的政治体制导致了人格的扭曲。
发表于 2010-12-14 01: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龙翔 的帖子

“儒与法大战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为显学,虽然一度“道”、“佛”也居其主位,但是无不借助儒学来上位。儒家主要管理伦理、教育这一方面,但是专制仅仅依靠伦理等是不够的,因此法家的极权军事思想则又为辅助。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则是“儒法合作”的历史。不知兄台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儒法斗争两千多年”的?还请赐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28 08: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松歸來先生您好

          拙意以爲這個“儒法鬦爭”是文革後出的僞命題

            史載:李斯、韓非、浮丘伯皆荀卿之弟子也
发表于 2011-1-23 13: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玩意,一群俄奴!丑陋不堪,臭不可闻!
发表于 2011-6-9 00: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青松归来 的帖子

儒法斗争,归根结底是法与礼孰重。儒家讲礼,法家讲法。韩非子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已与儒家分道扬镳。礼与法谁为治国之纲,是纠缠了中国统治阶级几千年的问题。司马温公写通鉴,强调的是礼,所以处处强调名分,字里行间,不乏对酷吏的不满。但礼与法的分野,殊难定义。后人所谓的儒法斗争,不过是这个老问题换了个新提法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44 , Processed in 0.114827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