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54|回复: 0

有学问的广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1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学问的广告



   舒芜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有学问的注释》,介绍潘光旦译的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其中的译者注很有学问。指出译者既深通性心理学,又熟悉中国文史,常能将书中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作出创造性的阐发,有时一条注释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性小文或小札记。这篇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在用旧报临写王铎,偶然读到一则图书广告时,又想起了这篇文章,于是偷懒取巧就顺手写下了这个题目。
   我见到的这篇有学问的广告刊登在2009331日的《人民日报》上,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的古籍丛书《国学备览》所作的广告。最先引我注目的是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一段关于读书的隽语:“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则隽语用作通栏标题,意在巧妙而又艺术的告诉人们,这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的丛书是一部一年四季皆可供人阅读的好书。玩味这则隽语,让我想到曾国藩“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对联,“三味书屋”关于“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诠释,虽然这些说法并没有科学数据作支撑,但是它能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唤起人的一种买书的欲望,激起人的一种读书的冲动。
   广告的前言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介绍编书的缘起,说是直接秉承了梁启超“普及国学”的宏愿:“将来必有一派学者焉,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研,使后之学者既节省精力,而亦不坠其先业,世界人治‘中华国学’者,亦得有藉焉。”这是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的一段话,它对于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处理古今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方今世界,科学昌明,全球经济互渗,文化互融。在此背景下,据说发生了“国学”危机,引得一些有识之士奋起拯救。小学生要读《三字经》,大学里开办了本硕连读的“国学班,”于是又形成子所谓的“国学热。”其实何谓“国学,”学术界并没有定论,因此广告的前言引述了国粹派名家邓实的观点以备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显然,这一引征也隐含了丛书编者的学术取向,即持一种宽泛的国学概念,认为“国学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也属于国学的范畴,但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
   广告还开列了《国学备览》所收书目,每本书目后都附有一句话对该书作简介,最短的仅四个字,如“《周易》 群经之首”;最长的也才十七个字,如“《棋经十三篇》 我国古代围棋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理论著作”,这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即使没有条件购置此书,若能够阅读并记住其中的部分内容,则对于提高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修养也会大有裨益。其实对一本经典著作下一句断语并不难,而能做到精当公允、言简意赅却很不容易,因此就我个人看来,这一简介也还是有些地方是值得斟酌的。比如:“《庄子》 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哲学著作”这一条,就忽略了《庄子》在诸子文集中词藻最为华美这一文学特征,若能将此条修改为“《庄子》 非常富有文采和想象力的哲学著作”就更为全面和准确了。
   还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灿烂而悠久的农耕文化应是传统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丛书没有选入象《齐民要术》这样的经典农书,也让人觉得少有遗憾。

[ 本帖最后由 荆河闲人 于 2009-9-1 16:50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6:27 , Processed in 0.07692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