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825|回复: 2

姚北五张八祠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2: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北五张八祠堂考

张 川

张姓出自黄帝之后,《元和姓纂》称:“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早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大臣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而清河张氏位列第一,排在“国柱”之首。以后,《元和姓纂》、《广韵》等书,一直将清河张氏列为第一位。故此现在全国范围内张姓多数以清河作为姓氏郡望。原余姚境内张姓主要有五支:云柯张氏分为两支,一支是孝义张巷张氏(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主要以潮塘张家闻名,堂号“存著堂”,潮塘现在属于慈溪市宗汉街道;一支是姚北五张八祠堂(今三分之二后裔属于慈溪籍);另外还有兰风高桥张氏(今属余姚市黄家埠镇)、余姚南城义井巷张氏(今属余姚市兰江街道)、白鹤桥张氏(今属余姚市陆埠镇)。唯姚北五张八祠堂支繁衍最盛,分支最多。
一、五张八祠堂渊源略述

五张八祠堂张氏出自南宋抗金名臣张浚之后,《余姚六仓志》记载:“张魏公故居,在沙堰西。”泗门《东山志》记载:“相传宋建炎中,魏公张浚常携家于此。”张浚生二子,长子张栻为一代理学宗师,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生一子焯,承奉郎,早卒。焯生一子,文吉,字元迪,号月山,以贤才授兵部帅干,都督明州军马,避元兵之乱迁于鄞县西桃源乡(今宁波鄞州区横街镇)。文吉生三子,次宗、次宴、次宁。次宁长子埴,字元瑜,宋嘉熙四年(1240)解元,淳佑元年(1241)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工部尚书,晚年致仕由鄞县西桃源乡迁入余姚云柯乡,墓葬黄山湖龙口珠。是为迁姚始祖。
二、五张八祠堂考

张埴,迁入云柯乡后,子孙繁衍迅速,到曾孙良字辈,一共分为六大支系,成为组成五张八祠堂及其它外迁支系的最早分房始祖。张埴生二子仁肱、仁服,仁肱,字子克,生二子伯倾、伯何;仁服官国子监祭酒,无嗣,以仁肱次子伯何过继。


伯倾生二子,良相、良弻。

良相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一支,称庙后桥支,据光绪元年《逊桥张氏宗谱》记载:良相长孙攄祖后裔称为张廿四房支。民国五年《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记载:庙后桥週塘富二房,建祠“四德堂”。其先堂名 “百忍堂”,为八祠堂之一,却不属于五张。

良弻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二支。良弻曾孙斌二,仕元,济南府正提举,定居历山,其后裔称“历山敦伦堂张氏”。斌六,仕元,广州府副提举,定居三墙门,其后裔称“三墙门树德堂张氏”。这两派子孙均属于八祠堂,且位列五张的第一、第二。另外还有四大分支:斌三孙孟谦,赘江南竹桥黄千户之女,为“黄家竹桥张氏”。斌五孙孟义迁居杜湖,为“杜湖张氏”。斌一子沂,移居诸暨,为诸暨支。斌四迁梅川乡彭山东张岙山(今属慈溪市横河镇),称“梅川张氏”,则不属于五张八祠堂之内。


伯何生四子,良辅、良臣、良期、良遇。


良辅后裔为云柯张氏中的第三支,良辅曾孙嘉猷,其后称“芦城庙侧西堑支”,建祠“留余堂”。此支既属于八祠堂之内,且排列姚北五张中的第三位。


良臣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四支,良臣孙克贤迁方桥,称“方桥南张孝友堂张氏”。克孟迁禾山,称“水坵禾山祠张氏”。克新孙盛芹移居逊马桥(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三角站往南800米),称“逊马桥支”,建祠“裕裔堂”。克培后裔迁吴家板桥东,称“吴家板桥东张氏”。其中属于八祠堂只有逊马桥“裕裔堂” ,五张位列第四。

良期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五支,称“旧宅后居支”。良期孙克仁与克照后裔未建祠,故仍称“旧宅后居支”,其中克照后裔称“旧宅后居小房支”。克明后裔在悦来寺(今属慈溪市周巷镇)繁衍生息,后来建祠“孝友堂”,称“悦来寺支”。“孝友堂”属于八祠堂之内,但不排在五张里面。

良遇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六支,此支繁衍最广,支派最多。良遇生三子,长房七世孙展宗移居越城,为“越城支”,满宗移居观海卫,称“观海卫张氏”。六世孙林赘住顾巷桥,为顾巷桥祠祖,林长子进权,由顾巷桥迁居周巷市西井亭庵,为井亭庵前祠祖,其后裔称为周巷“井亭庵张氏”,其余二子进英、进宏仍居顾巷桥,称“顾巷桥张氏”。林之叔汉良自云柯乡徙居孝义乡陈家团,生六子,三子与四子分别移居山西,为“山西支”;六子均敬,生于元末,遭诬陷遣戌陕西之宁夏卫,长子与次子遂居于陕西宁夏,四子子让自陈家团徙居化龙堰,为化龙堰“卓然堂”始祖,称“化龙堰支张氏”。三房曾孙茂志,迁芦城庙东堑,称“东堑支”,建祠“余庆堂”化龙堰卓然堂、东堑余庆堂均属于五张八祠堂之列。

五张八祠堂的历史亦有诗记载:“卓然宗祐五张名,孝友家风早著聲。庙号敦伦依历麓,代传树德傍芦城。先畴典物留余庆,祖业箕裘裕裔荣。百忍遥追唐室事,姚邦聚族此联盟。”而民国五年《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渊源考中却加上了周巷市西井亭庵派,记载为五张九祠。这第九个祠堂就记载在《姚江逊桥张氏宗谱》的一首《沿塘九张诗》中“ 添七公裔廿四房,悦来镇上历山旁。三墙门树家声远,两堑里传世泽长。逊马桥边留古迹,化龙堰后建新堂。同源更得井亭派,廿里沿塘有九张。”

  
三、五张八祠堂近况

如今的五张八祠堂早已变成了历史文字,虽尚有残垣断壁遗存,却再也难以见到昔日的风貌,遍访八祠没有一祠是保存完好的。庙后桥“四德堂”位于慈溪市天元镇天潭村火车跟,祠堂已毁。历山“敦伦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大会堂隔壁,尚存一堵老围墙,原址早已变成工厂。三墙门“树德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村329国道南首,芦城立交桥往西200,尚有一进屋宇,也早已变成工厂。西堑“留余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庙西侧,祠堂已毁。逊马桥“裕裔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村逊马桥,祠堂已毁。悦来寺“孝友堂”位于慈溪市周巷镇云城村悦来寺,尚存一进。化龙堰“卓然堂”位于低塘街道化龙堰,原址上已成工厂。东堑“余庆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庙前凤凰池处,祠堂已毁。

祠堂虽已毁,但宗谱尚存,现在历山张氏续谱委已经收集到了五张的宗谱,分别是光绪十年七修《姚江历山张氏宗谱》,民国五年《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西堑支《张氏宗谱》残本两卷,同治、光绪、民国三种版本的《姚江逊桥张氏宗谱》以及民国十八年《化龙堰张氏宗谱》。

综上所述,五张者为历山张氏、三墙门张氏、西堑张氏、逊马桥张氏和化龙堰张氏。八祠则为分属于五张的历山敦伦堂、三墙门树德堂、西堑留余堂、逊马桥裕裔堂、化龙堰卓然堂,另外再加庙后桥四德堂、悦来寺孝友堂和东堑余庆堂。虽然,这些祠堂只有四德堂和孝友堂位于今慈溪市境内,但五张八祠的大多数子孙现在都已经是慈溪籍市民了。因为,其余六大祠堂都北临大古塘,其地与慈溪接壤,数百年来,随着海塘的渐次后移,张氏后裔也逐年北移,迁居到今周巷、天元、长河、宗汉、庵东一带。



[ 本帖最后由 孤山客 于 2009-7-2 07:12 编辑 ]
发表于 2009-7-2 06: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請樓主拿出證據說明下樓主並張川是一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0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川与我并非一人,所以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他是我一个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2-24 07:13 , Processed in 0.0753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