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残本,仍具宝贵价值!
《大德南海志》,陈大震、吕桂孙纂修。书成于大德八年(1304)。原书20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卷六至十),其中有关元代广州的赋税、物产以及舶货等记载很有价值,特别是卷七《舶货》后附“诸蕃国”名,是研究当时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本书除上述残存的元大德刻本外,《永乐大典》残卷中亦保存了该志的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卷一九○五至一九○七,《广•广州府》门。《大德南海志》,陈大震等纂,成书於元大德8年(1304),乃所知最早之广州方志.是书版本多种,而多阙漏,相互校订,知原书应有二十卷,其卷七〈船货〉与其附录〈诸蕃国附〉,乃元初广州海外贸易之记录.所著录当时广州贸易海外之国,一百四十二国.分别列各国为东洋,西洋.东西洋之划分,始见元代,而元初其他著作只见西洋一词,唯《大德南海志》并述东洋,西洋,并且细分为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大西洋.大抵以巽他海峡为东,西洋之分界;加里曼丹岛北部至菲律宾为小东洋,其南诸地为大东洋;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一带为小西洋;印度洋为大西洋.各版本多述及海外诸国多止於东南亚诸地,唯《永乐大典》所载海外诸国,远及白达,层拔,弼琶罗,勿斯离,默茄诸国.其地括及阿拉伯半岛(白达,默茄),北非(勿斯离),东非(弼琶罗,层拔).这些国名,可见於唐宋典籍,有其可信之理,但《大德南海志》仅录地名,於风土民情贸易无只字片语记述,则此等地区是否广州贸易所及,仍有待於稽考.
陈大震(1228-1307),字希声,号蘧觉,增城沙村(今属南安村)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癸丑科进士。初为博罗主博,后升循州长乐令(龙川县)。以文辞敏捷,政事宽厚称世。转蕲州广济令(今湖北蕲春县南)。以平盗功,改奉议郎,参静江帅府(今桂林市)。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权知雷州(府治在今海康县),见西湖湮废,乃大筑堤岸,建平湖书院,以祀寇准、苏轼、苏辙。又筑石井栏护井之当道者,泉得不竭,民德之。有妇人与丈夫杀死其母,反而去官府报告被盗杀死,大震怪其词色,一经审问,得明真相,甚得州人佩服。在雷州两年,判案数百例,人们将其判语刻城书,名《蘧翁山判》。转朝奉大夫,升守全州(今广西全州)。元兵压境时,自知力不能支,遂自己弹劾自己,罢官回陈家林。宋端宗赵昰退入广东时,召大震为“尚书吏都侍郎”,但大震不就任。元至元十八(1281年)授大震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大震称病不肯出任,在陈家林隐居,自号“蘧觉先生”。居家常深衣广袖,日常与往来者饮酒赋诗,曰:“吾可以下见穆陵矣!”卒年80岁。大震性刚正,平生无戏言。管教子孙,严而有礼。性乐山林,天色晴美,则乘竹轿游赏。好事者多从之游。虽老,读书不释卷。为文典雅,有集数十卷,今不存。撰有《蘧觉集》、《南海志》。《南海志》今存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