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36|回复: 0

说“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09: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幢”

——读《灭罪与度亡》有感



达森作于2009年4月17日晨




《灭罪与度亡》是研究佛教经幢的一部专著,文献资料征引宏博,论述门径精透缜密,可谓“幢”学大观。著者提出,“幢”的本质是“塔”,这一思路让人耳目一新。



著者认为,经幢首先是法舍利塔,而且不仅仅塔是埋藏舍利之所,有些经幢中也埋有舍利,“幢”与“塔”的功能因时因地可以转换。著者还从造幢记、铭或序中,查获了大量有直接称经幢为塔者,也有以塔比赋经幢者;还从经幢建筑的结构作比较,认为幢与塔非常类似;最后还有民间约定俗成的看法,常把经幢称之为“塔”。以上的求证,著者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文献或实测数据,无庸置疑。



而如果著者能有瑕观览一番蜀中的实物文献,“幢的本质是塔”这一立论当有更妥洽的物证。著者已经查获了关于蜀中大量的经幢资料,并专列一小节讨论了在五代四川的石窟中,出现“经幢龛”的情形。著者列举大足、安岳的“经幢龛”,总结说,“四川石窟中出现了经幢龛,不仅反映了五代时期此一地区密宗流行的事实;它同时也显示了经幢的流行及其变化。”——怎么样的变化,著者未言其详。



其实蜀中出现“经幢龛”的年代应远远早于五代,只是“幢”体上很少刻有佛经全文,这或许是因为幢龛形制所限,而从根本上说则要归于蜀人自古以来的机巧心性。



川北广元皇泽寺有一南朝的塔柱窟,窟内呈三面造像一柱顶形制,这种原应脱胎于东汉崖墓中一柱托项的形制。又因后世屡屡增饰,柱形渐被雕作塔形,且于顶端留下了南宋题记。这根南朝柱子何时被雕作成塔,不得而知,而这根柱子或者即是蜀“幢”之祖罢。川北巴中有盛唐佛教造像龛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其中亦有一龛专雕宝幢一座,幢体雕饰有天女、力士、螭龙纹,华美异常,但幢体本身空白无刻经,亦当是盛唐时物。在通江千佛崖,有依崖而雕的九级石浮屠一座,盛唐塔窟存此一例。此外,荣县二佛寺、夹江牛仙寺万佛崖中均有这种单体幢龛的实例,只是雕造时间稍晚,为中唐以后。



最为明确的纪年幢龛,尚有青神中岩寺的咸通元年幢龛。此龛临水而造,雕于水边一大片崖壁之上,壁上历代题刻比比皆是,有苏轼书“唤鱼池”三字。此龛后壁雕有千佛,龛中立有两幢,一幢凿痕斑斑,似尚未完工,另一幢略为精整,幢身正面刻有铭文三行:“咸通元年九月廿二日,谐泉兄弟于中岩院基界,至此水乳为界题。”——这个幢龛的建造,应当早于晚唐的咸通元年。因为从铭文上看,纯属游览题记,毫不关涉宗教事体,可以推知,当为游人随意在未完工的(或废弃的)幢龛里题记。不过,亦由此可以体察,幢的宗教神圣性在当时的蜀人心中并未得到充分认可。



“幢”的本质是“塔”,最为妥洽的物证,在蜀中集中出现于邛崃。邛崃唐有青龙寺,为蜀中佛教重镇,当年盛迹虽湮没无存,可大量的龛窟造像留下了可贵线索。邛崃金华山尚有盛唐造像残龛若干,虽然龛中主像大都残缺,但尤为奇特的是在龛外侧均雕造一座或两座三面高浮雕小石塔。石塔形制富丽,颇类西安大雁塔。亦出现少量单独的小塔龛,龛中或一塔或双塔,雕造简单。



——这些石塔标示着,唐时蜀中的佛教信徒,可能采用造小型塔龛这种方便法门,礼佛祈福。一般信徒根本不可能私家捐造佛塔,即使开窟造像所费仍巨,造小型塔龛的成本无疑乐于承受。五代密宗盛行,“塔”的宗教形像在平民阶层中逐步让位于“幢”,于是“幢龛”风行。



无独有偶,邛崃磬陀寺有盛唐大型佛窟一所。佛窟造像巨大精美,保存完整,在其窟门外侧亦有两“塔龛”。不过,两个塔龛区别明显,偏外侧的塔龛雕造简单,偏里侧的塔龛雕造精美,且于塔基处雕有祥云托举纹饰。祥云下方有观音地藏合龛,龛下部有云中小像若干,颇类广元千佛崖盛唐雕地藏十王变小龛的形制。当然,这个小型“塔龛”还远不如广元千佛崖214窟卢舍那窟窟外侧雕造的供养人方塔之精美,那个开元初年雕造的方塔形制巨硕逼真近于实体塔形,而非小型龛雕可比。不过,似乎也由此可见,从川北通陕要冲之广元到天府之国的成都,蜀人的机巧如何渐行渐远,如何运作至极端而近于狡诈,以极少之资费成就一己之福德,终将宗教事体化为平俗私事。



——即使是简单的陪侍功德之“塔龛”,亦可察觉出捐资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无论“塔龛”、“幢龛”,精致粗陋均体现着这一社会定律,蜀人亦不例处。只是蜀人将这种信徒之间的社会地位对比简略化了,很少有信徒会出巨资立出一个高大的石幢礼佛祈福。蜀人的机巧体现于对世俗图像、宗教功利主义的热衷,反之对承载佛教教义的经文主体忽视和漠视,成为蜀人造龛不造幢,立幢不立文字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在蜀中能看到那么多小型塔龛、幢龛,而很少见到高逾数米的实体石幢的真正源由所在罢。



五代密宗盛行以来,“幢”作为密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的主要流行载体,风行于世。而蜀中“幢龛”却鲜有铭其经文者,这是蜀人的机巧使然。然而,凡事无绝对,这种流行一时的经文自然也有同时代铭刻下来的记录。



川东的安岳圆觉洞五代石龛造像中有一种形制奇特的“地藏十王变”,目前较完好的存有三龛。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龛大体形制为,地藏菩萨居中坐于高台之上,两侧分座冥府十王及陪侍灵官,地藏的座台下雕有一圆镜状物,中有铁犬逐老妇纹样。据考,镜形雕纹为“目连救母”故事中的“业镜观青提前世孽状”之梗概,因而又有将整龛内容命名为“目连变”者。无论是“地藏十王变”还是“目连变”,冥世信仰与轮回罪报思想在五代时的流行都可见一斑,而那方龛中“业镜”正属点睛之笔。



另两龛保存稍差的同题材龛,却没有“业镜”纹饰,取而代之的正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虽然铭文早已漶漫不清,不过那些字形奇特的咒文部份还是清晰可辨的。无幢亦无塔,单于地藏王座下寻个地界,供养这法舍利,这不能不说又是蜀人的机巧使然。当然,这份机巧是属于当时的富人阶层,因为要造如此大型的一个造像龛,来供养自家的法舍利,所费当巨。



以幢代塔,或是宗派交替之促,宗法流行之变;以塔龛、幢龛代建塔、建幢,则是纯是蜀人机巧使然。而“幢”的本质是“塔”,亦因蜀人的机巧而存此铁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3:51 , Processed in 0.07533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