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05|回复: 0

众说纷纭道红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5 16: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读《红楼梦》也不是很久,但就我所读的,和我所了解的,也来谈点自己的看法。主题是两点,一是对《红楼梦》80回版本的认识,另外就是对《红楼梦》性质的认识,自然看法是很不成熟的,有待于我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补充。
《红楼梦》无异于是中国近代最成功的一部书,其影响之大,之深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红楼梦》的原名叫《石头记》,不管是《红楼梦》也好,《石头记》也好,红楼“梦”终会醒,石头哪能“记”什么事?其实都是痴人说梦的一部书。但是自从这本书成书以来,就开始争论不休,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成即有好事者,仿当时之风气,对此书一评再评,由于处于同一时代,这些评语不想竟成了后世考索这本书的证据,这恐怕也是始料不及的吧?其后见于乾嘉,咸光之时,诸文人的笔记杂抄之中的点评自不在少数。
及至近代,始自王国维著《红楼梦评论》,形成“批评”派,到蔡元培将自己的反清思想,倾注《红楼梦》中写出《石头记索隐》,形成了“索隐”一派。继而有持不同意见的胡适之先生,想利用《红楼梦》来推广自己的白话文运动,写成了《红楼梦考证》,后来俞平伯先生又写成了《红楼梦辩》,也有认为胡适的观点值得商榷的周汝昌先生,因为发现了《懋斋诗抄》,据此深入研究后写成了《红楼梦新证》,持《红楼梦》乃曹雪芹自传一说。这些人的研究形成了新“考证”一派(周汝昌先生的理论,按他自己的意思,或许可以称为“探轶”派)。其后批判者如李希凡等也不乏其人。后面冯其庸等也各有其说。其实呢,各有各的依据,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背景,这些因素的不同,也就很难不各持其说了。也许是由于争论的人太多吧?又或许是这些争论的人来头很大的缘故吧,研究《红楼梦》也就成了"红学"(“红学”一词始见于晚清,自蔡先生之前的称“旧红学”,之后的称为“新红学”),周先生的考证逐渐被人称为了“曹学”。最近,好事者刘心武先生自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若有所悟,经过一番苦苦求证,又举起“索隐”的大旗,竟平地里变生出一个“废太子老亲王胤礽”的女儿来了。于是乎,周思源先生出来逐一反击,乃至后来红学会的专家们群起而攻之。其实凭心而论,刘先生之说有诸多可取之处,很多想法也立论新颖,对人颇有启发,但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者也不在少数,很多地方实难自圆其说。至于对莫须乌有的东西凭空猜测,更不是科学态度了。我后面将专门为此写点看法。而周汝昌先生呢?也提出了个子虚乌有的108回,依然过于牵强附会,这里也不细说,以后专门来写。整个红学近百年来走过的轨迹,基本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们不妨从这本书的实质来讲,因为这本书残缺不全,也就留下了猜测,臆想的空间,不若其他书籍完整。所以导致了很多问题,诸如作者是谁,作者生平,写作年龄,写作地点,创作动机,全书结构等等,至于后面是续写的还是改订的也各持其说。
其实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既然书名叫《红楼梦》,我们知道梦终有醒时,如果一个梦能做完,那就会“春梦无痕”,也就失去了印象,也就不能成为“梦”了。所以,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意图。自然原来书名《石头记》书稿已草草写完也是未为不可的,但及至后来定名,抽去后面也是可能的。至于为什么会抽去后面,我想可能有诸多可能了,其实这些都有人做过猜测了。既然作者能写书这么复杂繁琐缜密的作品来,那么他知道残缺或许比完整更好也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后面的辛酸结局,也是作者不想公诸于世的内容,不如没有的好。试想,一部百十回的作品,不管怎么传抄,怎么会单单丢失后面的部分?为何不是中间的,前面的?那么多抄者,竟没一个人抄写了后面的?既然这么多抄稿都面世了,那原稿呢?丢失的原稿呢?自家的原稿湮没,恰好丢失的,别家收藏的也会湮没?这些种种也太过凑巧了。读过前80回就会体会到,后面的故事是谁都不想提及的,无法续写,写完自焚都是未为不可的。
《红楼梦》中大部分内容到底是真事还是虚构?(全真、全假应该是都不存在的,全真里面有的事也太过离奇,全假作者也不会在其中有那么多感慨)从冷子兴和贾雨村的对话,或许可以看出点端倪。既然大家都说“真事隐,假语存”,那么就是“真事隐贾,假语存甄”了。孰真?孰假?第二回中,冷子兴说“贾”的时候,贾雨村就“假语存真”地说了甄(“真”)家的公子甄(真)宝玉,从他的描述来看,基本上就是贾宝玉的影子无疑。所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一部分是作者的体现了。
总结起来说,《红楼梦》应该是一部“梦幻式”的,曹氏家族“自传体”小说。里面有做梦式的臆想,由作者的影子,更有家族的影子,有的人物如脂批所说是一分为二,有的却是众人合一,为了叙事方便,或者突出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别人做的事移植到一个人身上,或是将一个人的事移植到多人身上也是可能的。事件移植是当时同时代小说(明清小说)的特点(就似三国里的空城计等等)。里面大量融入了历史上江宁曹家的兴衰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将里面人物和曹家一一对应,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对红学的研究,我们重点应该放在对其诗词歌赋的文学造诣,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法,唯美的场景、人物描写,乃至版本考订等等方面。将其作为历史研究,倒不如直接研究清史稿和清代各种野史来得方便快捷。至于像有的人对里面的医学进行研究,那无异于走入歧途,不管曹雪芹在文学上是多么高深的造诣,他对医学的造诣应该是不值得一谈的吧?里面的病情病例等的描写,基本上应该是为里面的人物或者叙事所设定的,硬是拿来和医学上的生搬硬套,那就不但是违背了医学的主旨,也违背了文学的主旨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4:54 , Processed in 0.0764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