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022|回复: 2

[专志] 新疆山脉图志-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清·王树枏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6 2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疆山脉图志

作者:清·王树枏 辑
卷数:六卷
册数:六册
版本:铅印本
藏馆: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
出版社:新疆官书局
出版日期:宣统元年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21.9MB
清晰度:清晰
完整性:良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29 0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有书印及相关目录和简介就太好了,不过还是谢谢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样的兄提点!

   愚虽初来坛子,坛子版规只略知一二耳。按版规,须贴书印的。愚公觉得,到坛子淘书的,应该对早稻田大学藏本不太陌生,在版本资料较全的情况下,书印反成鸡肋,徒耗资源而已。所以未奉书影,造成书友不便,还望多多包涵。

  另转一篇《新疆图志》介绍文章,该文虽非介绍《新疆山脉图志》,但对作者及《新疆山脉图志》的背景介绍比较详尽(《新疆图志》中含《新疆山脉志》六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因是原文照转,愚公不便随意改动,望兄留意。


   王树楠与《新疆图志》

   作者:戴良佐
   
   提要:《新疆图志》是清末由新疆通志局修纂的较完备的通志,包括清代政治、军事、外事、经济、农业、交通、民族、考古及人物等各方面的资料。本文认为,该图志门类较以往图志有创新,设置了“国界志”、“交涉志”;注重民族,对多民族的习俗、人口、迁徙有详细记载;广征博引,资料丰富,特别是记述农业发展、矿产资源十分详细。该图志重点记清代当朝, 以新疆建省前后的政治、军事、外事、经济为重点。文章同时指出了书中的错误观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王树楠 新疆图志 文献

  一、王树楠简传

  王树楠,字晋卿,河北省新城县人,号陶庐老人,近代方志学家、文学家、清末边疆官员。咸丰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52年1月15日)生,1936年2月7日卒,享年八十四岁。

  先生系书香后代,自幼天资聪颖,受家庭薰陶,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选拔贡,后随同祖父攻读于莲花书院,与当时著名学者交往问学,文名渐著。同治十三年(1874),被聘为保定畿辅通志馆修纂。历时五年,他编辑了《畿辅丛书》约200余种,还著成《孔子大戴礼校正补注》、《尔雅郭注异同考》、《建炎前议》和《墨子三家校注补正》等若干卷书。光绪二年(1876),树楠中举。六年后,他被聘为信都书院主讲。期间著有《夏小正订经》、《夏小正订传》、《尚书商谊》以及《赵闲闲诗集年谱》若干卷。

  光绪十二年(1886),树楠中进士,派工部主事,此后踏入仕途,在西南、西北地区供职,任过四川、甘肃省的知县,也曾应入两江总督张之洞、陕甘总督陶模幕。期间先后撰成《广雅补疏》、《离骚》注和《彼得兴俄记》、《欧洲族类源流考》等著作。光绪三十一年(1902),树楠调往兰州道。莅任即整顿税务,撤去局卡,剔除中饱,使民生稍苏。从政之余,还著有《希腊春秋》8卷,《希腊学案》4卷。

  光绪三十三年(1907),树楠调任新疆布政使,主管财政、经济和教育。到任后他调查少数民族生活情况,得知不法官吏横征暴敛,浮收粮草,税卡遍布,民众怨声载道,于是创立新章,限制地方官征税;由布政司署自制库秤,统一官制度衡,设铸币局,铸造饷银、饷金、印官票(即老龙票);并下令严禁汉族官商强娶强买维族女子。树楠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内地聘请一批教师,担任省府高等学堂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并在南北疆重要城市分设初等学堂。他曾下令地方官学维吾尔文,开创用汉、维两种文字发布官方文书的先例;创设农业试验站,提倡种植蚕桑;在迪化水磨沟举办官水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还办邮政局,禁用沙俄邮票,收回邮政主权。在任期间,他创办了新疆通志馆,三年间编纂成《新疆图志》,亲自撰写了该书的《国界志》、《山脉志》、《兵事志》、《访古录》、《礼俗志》、《道路志》、《土壤志》等。《实业志》中的森林、渔业两门是他所创,继由门人钟镛完成。树楠在新疆四年,为新疆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实事。但他反遭新疆巡抚联魁的弹劾被查办。后因辛亥革命将起,他便弃官还乡。

  1914年,清史馆成立,馆长赵尔巽聘树楠为总纂。《清史稿》中咸丰、同治两朝列传及《食货志》、《地理志》、《逸民传》、《叛逆传》大部分由他撰写。他曾一度应袁世凯之聘任参政,又代除世昌纂修《大清畿辅先哲传》41卷、《畿辅列女传》5卷、《将吏法言》8卷,并参与徐世昌主编的《晚晴移诗汇》的编纂。先生还修纂《奉天通志》260卷、《冀县志》20卷、《新城县志》26卷、《法源寺志》8卷;晚年著有《庄子大同注》、《左氏春秋经传义疏》、《尔雅订经》等。同时还整理了张之洞奏议、函电、文集等,成《张之洞公全集》300多卷,又编辑杨增新文牍、日记等。本人撰文百余卷。“九•一八”事变后,先生在京与张国淦等纂《河北通志》数十卷,惜全书未竣,仅印行一部分。

  先生晚年定居北京。1926年应日本文部省邀请,赴日本商订纂修《续四库全书提要》。1928甲又应张学良之聘,出任萃升书院主讲。1930年回归北京。1931年9月18日,日军强占我东北三省,先生愤然辞去用“庚子赔款”所办的东方文化会总裁之职,表达了先生爱国抗日之心。1936年2月,先生无疾而终,葬于北京西郊红山口龙背村。先生为祖国的修志编史事业奋斗了疼身,为后代留下了一批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新疆图志》评介

  《新疆图志》是清末由新疆通志局修纂的一部较完备的通志,始于宣统元年(1909)三月,成于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在迪化新疆官书局以活字版付印。民国12年(1923),东方学会又据原版本重校增补,由天津博爱印书局印行,十六开铅印本四册,现在一般都使用这种版本。1965年台湾文海书局出版的《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其中包括了《新疆图志》,分六册,为三十二开本。为配合当代修志需要,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了该书的影印缩印本。

  新疆1884年建行省,1906年正式成立编制局,聘请当时的名流、逸士编纂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通志,王树楠是总纂之一。《新疆图志》全书除卷首外,共116卷,约200余万字。志中原有《新疆全省舆地图》,当时因受新疆印刷条件的限制未印地图,现在已将《新疆全省舆地图》附入《新疆乡土志稿》,作为《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新疆卷,1988年由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有总图4幅,道、厅、州、县图、伊犁将军辖境图,附阿尔泰山图,共58幅。

  《新疆图志》共分29卷,即《建置志》4卷,《国界志》5卷,《天章志》6卷,《藩部志》6卷,《职官志》6卷,《实业志》2卷,《赋税志》2卷,《食货志》4卷,《祀典志》2卷,《学校志》2卷,《民政志》8卷,《礼俗志》1卷,《军制志》3卷,《物候志》1卷,《交涉志》6卷,《山脉志》6卷,《土壤志》2卷,《水道志》6卷,《沟渠志》6卷,《道路志》8卷,《古迹志》1卷,《金石志》2卷,《艺文志》1卷,《奏议志》16卷,《名宦志》1卷,《武功志》3卷,《忠节志》2卷,《人物志》2卷,《兵事志》2卷。

  自乾隆二十七(1762)至四十七年(1782),清政府官修第一部新疆通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全书48卷,计“天章”(卷首)4卷,“图考”3卷,“列表”、“晷度”各2卷,“疆域”12卷,“山”4卷,“水”5卷,“官制”2卷,“兵防”1卷,“屯政”2卷,“贡赋”、“钱法”、“学校”各1卷,“封爵”2卷,“风俗”、“音乐”各1卷,“服物”2卷,“土产”l卷,“藩属”3卷,“杂录”3卷。

  无论从篇目或内容来看,《新疆图志》比《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尤其是充实了政治、军事、外事、经济、农业、交通、民族、考古以及人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清末时代的特点。纵观《新疆图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门类创新。《新疆图志》在门类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特别是设置了《国界志》(卷5~9)、《交涉志》(卷53~58),共11卷,约占全书总数十分之一。它记载了新疆和俄、英的外交关系,特别是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全部过程,把清代的新疆置于世界范围来考虑。两志记载了自清咸丰、同治年间以来,沙俄帝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诱我藩属,进寸谋尺”,蚕食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英帝国不甘落后,也于1891年吞并我坎巨堤(帕米尔一部属)。两志向社会提供丁清代俄、英争相侵犯,疆域逐步缩小的系统资料,这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唤起全国民众的觉醒大有俾益,体现了编纂者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之心。

  二、注重民族。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新疆图志》特设《藩部志》 (卷16~21)、《礼俗志》(卷48)。《藩部志》6卷分别对布鲁特部(今柯尔克孜族)、哈萨克部、回族(维吾尔族)、旧土尔扈特和硕特部(蒙古族)四个主要藩部的源流、所属户数、人口、牧地迁徒、首领名称、归附、受封等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并介绍了1771年土尔扈特部渥巴锡率部众自伏尔加河流域返归祖国,受到乾隆帝接见与受封的经过。藩部还收录了《特穆图泊(今伊塞克湖)考》、《珠勒都斯(今焉耆一带)考》、《俄罗斯考》三篇论文,增强了志书的科学性。

  《礼俗志》对各民族的饮食、起居、服饰、语言、文字和婚丧习俗均有概括的介绍。对一些特别的习俗,如哈萨克族的“叼羊”,维吾尔族的“偎郎”,诵经称为“纳玛兹”等也都有解说。
  三、广征博引。《新疆图志》在卷首所列引用参考书为50种,它包括官修正史、地理、方志、游记、文集与档案等。其中《皇朝藩属舆地丛钞》一书包括了张穆《蒙古游牧记》、祁韵土《新疆要略》、许景澄《帕米尔图说》等,实为52种。

  此外,《建置志》引用了《魏书》、《魏志》、《五代史》、《宋史》、《元史译文补证》、《文献通考》、《方舆纪要》、《洛阳迦蓝记》、《佛国记》(法显传)、乾隆府厅州县志、《西域土地人物识略》等书。《物候志》引用了《广雅》、《大戴记》、《文小正》、《齐民要术》、《神农本草》、《酉阳杂俎》、《竹叶青杂记》、《乌鲁木齐杂记》、《艺文类聚》等书。《山脉志》所引用的书目更多,除了《新疆乡土志》18种外,尚有《大唐西域记》、《水经注》、《穆天子传》、杜环《经行记》、《新疆识略)、《天山客话》、《莎车行记》、《东归日记》、《从军杂记》、《使准噶尔行程记》、《张匡邺行记》、《西域释地》、《西陲纪略》、《帕米尔山道里记》、《勘察日记》、《勘界公牍》、《回疆风土记》、英人杂记等,合计约36种。《水道志》引用《西域水道记》、 《水道记图》、《新疆图说》等书。《道路志》引用《西域总传》、《西藏图考》、《亲征录》等书。《国界志》引用《海上勘分帕米尔图说》、英人《扬哈里班游记》、俄人《康穆才甫斯基游记》、英人《戈登游记》等书。

  《新疆图志》广泛吸取了当时各家研究的成果,囊括了有关新疆的主要文献。据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引用的书目至少达120种以上,真正做到广征博引、资料扎实,句无空言,以事实说话。

  四、资料丰富。《新疆图志》为后代积累了自汉至清末全省丰富而翔实的系统资料。《建置志》主要记述全省各地自西汉以来,特别是清代的政治沿革、历史变迁,城镇兴衰以及地理和物产,对了解当时历史面貌,编写新志都有参考价值。《实业志》记载的是经济史资料,它涉及农、林、牧、渔、蚕、矿、商7个方面,开发经济可予借鉴。《实业志》中的“农”对清代新疆全省农业的发展,种植品种、稻棉产地、技术改进、气候等有比较全面的介绍。“牧”主要记述当时畜牧业的发展过程,清政府兴办官驼、马、牛、羊的牧场分布、时间、宫马调用、拨补办法,畜产品经营,伊犁、巴里坤、焉耆三大名马的特征等。“矿”对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如玉石、煤、石油等)矿石的地区分布、开采情况以及清代官办金、铜、铁厂和司金局等都有记载。这对后人开发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独山之石油、头屯河等地的煤炭、清水河之玉,当前已大量开发。

  《水道志》(1~6)概括介绍了全疆几十条主河道的河源、分支渠流经地区及会合处最后流向。有的河流也联系历史实际,介绍流向和古今名。《水道志》还对许多河道一河异名,古今河名的演变作了详细解说。《沟渠志》(1~6)记载了全省各渠道的位置、长度、宽度以及灌溉田亩面积等,反映了历经同、光兵燹之后,清末新疆疏浚河道及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天章志》中有乾隆帝亲笔撰写的《平定回部勒铭叶尔羌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土尔扈特部记略》,以及弘历的几十篇作品和诗词等。

  《艺文志》则为后代提供了一份研究新疆历史的参考书目。

   五、突出重点。此书在选材上贯彻了“厚今薄古”、“详今略古”的原则,突出了重点。以所录历代奏议为例。《奏议志》(卷91~106),汉、唐选入22篇,而清代当朝却有167篇。其中左宗棠、刘锦棠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奏议达115篇,占清代奏议总数的三分之二。主要以陕甘总督左宗棠出兵平定阿古柏侵略军,新疆建行省前后的政治、军事、外事、经济为重点,为当时的现实服务。据笔者统计,左宗棠的《左文襄公奏稿》共64卷,其中卷45至57属新疆部分的奏稿共288篇,收入《新疆图志》的有62篇,占总篇数的21.53%。又新疆巡抚陶模的《陶勒肃公奏议遗稿》共12卷,其中卷124属新疆省,共51篇,收入本书卷103有11篇,约占五分之一强。凡清末新疆重要的奏稿,基本上都已收入《新疆图志》。

   当然,此书在编纂时比较勿促,且受时代的局限,难免不无疏略谬误与不足,表现如下:

  一、重复记载。如迪武举王秉正送粮济军战死,在《人物志》第24页和《忠节志》第9页都有相同记载;奇台张和的事迹在《人物志》第25页和《忠节志》第9页也有相同记载。

  二、自相矛盾。如唐代地名甘露川,在《建置志》和《艺文志》中记载不一致。《建置志》第16页称“唐置蒲类县,隶昆陵都护府,统于北庭,后置甘露州”(在今木垒河东北),而《艺文志》11页则称“甘露川,今巴尔库勒也,而误作甘露州”。至于建立新疆行省的年份,在建置、道路、实业各志的记载也不一致,有光绪八年、十年、十一年三说。实际上应为光绪十年(1884)。

  三、荒诞迷信,把一些荒诞神怪之物,当作信史记载。如《古迹志》张堡废城条记“城中二土墩,尚高丈许,居民不得侵犯,犯则非雷交作,即本身病狂”。《水道志》记赛里木尔“每夜气澄,明天半悬一红灯正临海心,疑为神龙所宅也”。《新疆图志》奏议刘锦棠摺中,把镇西官兵团丁击退回民军的包围归结于天神天将降临,是武圣各庙神灵护佑的结果。

  四、歧视污蔑少数民族和人民起义。全书凡人民起义一律称为“贼”或“匪”,把太平起义军称为“东南发匪”,污蔑甘回“近于禽犊”等等。

  清政府集中人才编纂此志时,正是人民革命四起,清朝腐朽政府面临崩溃的时刻。清政府修志是为了全面总结清朝统治二百多年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控制各族人民,所以这部通志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总的来说,《新疆图志》仍是一部出色的通志,是当时新疆的“百科全书”,有它的社会功能。我们在参阅和应用此书时,必须按照“古为今用”的方针,经过认真鉴别和分析,利用其有价值的资料,为编修新志和发展经济,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会庵《王树楠传略》,《河北地方志》1988年第2期。
  ②王树楠等总纂《新疆图志》,东方学会重校增补本,1923年版。

  (本文曾发表于《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3期,作者联系地址:新疆昌吉市延安北路团结大院24号信箱,邮编:831100)


[ 本帖最后由 愚人居 于 2008-12-29 10:2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01 , Processed in 0.08837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