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15|回复: 2

王清蕙的《满江红》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1 10: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王朝覆灭时(1276年),宋太后全氏(宋理宗皇后)及宋恭帝和一大批后妃宫嫔,都被元军俘虏,押往燕京。其中有一位宋度宗的昭仪王清蕙,在驿馆中题了一首《满江红》词:  
    太液芙蓉,
    全不是,旧时颜色。
    曾记得,
    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馨妃后里,
    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
    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
    驿馆夜惊尘土梦,
    宫车晓辗关山月。
    问嫦娥,
    于我肯从容,从圆缺。

这首词,抒写国破家亡和身世凄凉之感,扣人心弦,被传诵一时。并有邓剡、汪元量和作,对王清蕙寄予深切的同情。文天祥被囚经金陵北上时,读到这首词,认为结尾处不妥。说:“夫人于此少商量矣。”因而写了一首和作《满江红》:  
    燕子楼中,
    又捱过,几番秋色。
    相思处,
    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肌玉暗消衣带缓,
    泪珠斜透花钿侧。
    最无端,
    蕉影上纱窗,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
    人间事,何堪说。
    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
    妾身元是分明月。
    笑乐昌,
    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文天祥所以说王清蕙词“少商量”,似乎是认为王清蕙有屈辱偷生,不能全节的意思。因此在和作中,以美人香草的手法,隐寓自己也曾经是有过“乘鸾仙阙”的际遇,但是国破家亡之后,一样是“肌玉暗消”,“泪珠盈血”,忍受青灯独对的苦况。可是,他已看透了世态,厌恶了那些翻云覆雨,投降屈膝的叛国之徒,决心做一个像中天明月那样皎洁的人,决不想破镜重圆,表达了一种惊天泣地的岸然劲节。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一方面也激励王清蕙和其他一些思想尚在模糊不定,仍企图像乐昌公主那样的众多亡国之臣,用意无疑是十分伟大而沉痛的。  
文天祥似乎以为这首词还不够,又以《代王夫人作》为题写了一首《满江红》:  
    试问琵琶,
    胡尘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
    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
    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
    半夜雨淋淋,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
    伤心铜雀迎秋月。
    算妾身,
    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在这首词中,文天祥以代言身份,比前词更直截了当,表明了王清蕙应坚守节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这正是文天祥忠肝义胆,昭日月,泣鬼神的自我写照。正如他的《正气歌》一样,磅礴天地。并且终于不屈不挠,坚拒诱降,从容就义,留得丹心照汗青,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个大忠大勇、大仁大义的光辉典范。
不过,读过王清蕙和文天祥这三首词之后,总觉得有点难以说清的感受。文天祥在这一问题上,似乎有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王清蕙词结尾所说,“问嫦娥,于我肯从容,从圆缺”,并不能绝对认为她有偷安苟活的打算。因为这词写于被俘北上途中,受尽诸般痛苦之后,对将来到达元都之后的遭遇,尚在不可知之间。她无以自解,不得不问问嫦娥,我将怎么办呀?你能不能允许我到月宫去,跟你一同生活呢?这种到月宫去的想法,可能出乎两种打算:一种是,只有舍生死节,飞赴月宫去争取死后的安宁,这是中国古代女子无可奈何中的美丽幻想和传统观念。另一种想法,可能是希望脱离尘世,像嫦娥一样,找个清冷的环境,去安度余年。不管那种想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其决心坚守节操,不愿屈辱的思想,已很明显,似乎不应理解为有侥幸偷生,屈节受辱的观念,谈不上“少商量”之意。
第二、我认为文天祥对王清蕙的要求,似乎过严过高。王清蕙毕竟是一个从繁华生活中跌入恶运的女子,此时命运捏在敌人手中,她能怎么办?她能够不委身求荣,媚颜事敌,已属难能可贵。何况,此时身在途中,要她像文天祥一样,立即决心尽忠尽节,似乎是一般女子所难以做到的。春秋责备贤者,用之于一个宫廷女人身上,似乎要求脱离现实,不符合女人心理。舍生与出家,是历史上诸多不幸女人的两条道路,而后者尤其为多。再说王清蕙此时此地正处于难以决断的情况下,词中那样结尾,似乎更符合当时的心理状态。相反,如果王清蕙也像文天祥那样,结尾说“不愿似天家,从圆缺”,倒觉得有点不符合真实了。后来,王清蕙终于出家做了女道士,克全晚节。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抗争,但究竟是一种抗争,一种大多数女人的抗争。      
在封建社会里,对一个弱女子的抗争,似乎不宜以文天祥自己的高标准来苛求,才是近乎人情,合乎事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11 23: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xiongss 的帖子

以前读清代著名闺阁词人徐灿的词时也有一首和词:

一种姚黄,禁雨后、香寒□色。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双泪不知笳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叹狂风、一霎翦鸳鸯,惊魂歇。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世事不须论覆雨,闲身且共今宵月。但姮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姚黄就是一种名贵牡丹,此词就是把王昭仪比作萧零摇落、憔悴败损的牡丹。徐灿的这首词,表面上借写牡丹写宋亡后王清惠的不幸遭遇,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表达自己深沉的亡国之痛和身世飘零之悲。“叹狂风”、“心先灭”、“啼清血”等意象相替出现,三字短句连用,句短韵密,一种极力抑制但又无法抑制的愤怒喷薄而出。
发表于 2008-7-12 08: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男学文正公,女效王昭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11-3 00:47 , Processed in 0.08234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