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175|回复: 0

论银雀山汉简《黄帝伐赤帝》的成书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银雀山汉简《黄帝伐赤帝》的成书年代


-----
-兼驳《武经七书注译》的观点
李大伟
《黄帝伐赤帝》是银雀山汉简中出现的五篇孙子佚文之一。目前,对篇的成书年代除春秋成书说以外,还有汉初成书说战国成书说。持汉初成书说的主要是武经七书注译一书,该书《黄帝伐赤帝》篇的篇首称:“本篇内容可能为了解释《行军》中“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个典故的。《太平御览》卷七九引《蒋子万机论》:“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又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以黄帝赤帝青帝白帝和黑帝作为五帝,始于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由此可见,本篇作成时间,当在汉初。也是孙子后学所著”对此,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宋会群在《论临沂汉简黄帝伐赤帝的著成时代》一文中则提出了战国成书说,他也是通过对《史记·封禅书》的理解并结合其它考证后认为:高祖二年才形成五帝配置的看法,不符合史籍记载事实,佚篇写成于汉初的结论,更有损于该篇重要史料价值的利用”;“《黄帝伐赤帝》篇,至迟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写定了”。他把该篇的成书下限定在了战国中期以前。
可见,对《史记·封禅书》的解读,是研究《黄帝伐赤帝》成书年代的关键切入点,下面我们也共同来理解一下《史记·封禅书》的这段记载。
《史记·封禅书》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
这段原文在《二十四史全译》中的译注是:二年,向东攻打项籍后回到关中,问:“过去秦时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天帝?”回答是:“四位天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上天有五帝,现在只举四帝,为什么呢?”没有人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高祖说:“我知道了,是等待我来凑满五帝的祠庙啊。”于是建黑帝祠,称为北畤。由主管官员前去祭祀,皇帝不亲身前往。召集原来秦时所有的祝官,又设置太祝、太宰,礼仪和过去一样。”
司马迁在这里面明明是说,汉高祖刘邦问:“过去秦朝时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帝呢?左右回答说:“共四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等祠庙。”左右的回答是说祭祀的上帝共有四帝祠,没有黑帝祠。汉高祖又问:“我听说天有五帝(请注意刘邦当时已经知道有五帝之说),怎么只有四庙呢?”谁也没回答上来,于是他说:“我知道了,是等待我来凑足五帝祠之数的。”便下令又建立了黑帝祠。另外,《史记·封禅书》前段还有“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的相关记载。可见关中秦地在汉高祖以前只祠四帝,未祀五帝,刘邦在原来就有的四帝祠基础上又增建了黑帝祠。并没有说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黑帝”作为五帝之说,在当时才有。恰恰相反,由此可推知,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前766至秦灵公公元前424年~前415)间就已经先后有了四色帝祠(仅缺黑帝祠),则至少在汉初(其实不止,下文将有论述)以前就已经有了五色帝一说。武经七书注译的编者们仅此依据语言并不晦涩的《史记·封禅书》的上述记载,就产生了黄帝赤帝青帝白帝和黑帝作为五帝,是始于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的观点并以此得出了《黄帝伐赤帝》篇作成时间当在汉初,是孙子后学所著的结论。笔者认为,根本没有读懂本意,这完全是由于编者们《史记·封禅书》的错误理解所导致出的错误结论,其结论的得出无疑是简单的,也是草率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因此,仅仅以此来否定孙子佚文《黄帝伐赤帝》篇是春秋成书说的观点,无疑是软弱无力的,注定也是站不住脚的。
典籍中关于五帝的说法确实比较混乱,《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屈原在《楚辞·九章·惜诵》中就有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乡服。”的诗句,句中的“五帝东汉王逸所注就是指五方,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所云:“祀五帝” “兆五帝于四郊”唐代贾公彦的注疏也是指五色方帝,但他说的五色方帝是指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史记·孝武本纪》『正义』解释说:“五帝,五天帝也。《国语》云‘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纪,黄帝含枢纽’。《尚书·帝命验》云‘苍帝名灵威仰,赤帝名文祖,黄帝名神斗,白帝名显纪,黑帝名玄矩’。佐者,谓配祭也。”显然对五帝的解释各不相同。其实,无论对五帝解释如何,都不影响当时对五帝已经有了五方色一说的存在,只不过是所指对象不同而已对此,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山东省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桂民在《论祭祀黄帝的传统现代公祭黄帝的意义》文中提出了作为天神的五帝有五行之帝、五方之帝、五时之帝、五色之帝等含义,随文而异”的观点他在文中说:“历史上的黄帝祭祀中,作为天帝的黄帝祭祀,肇始于先秦早期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黄帝后裔的显赫阴阳五行学说的推波助澜,使黄帝从人祖演化为天神,成为五天帝或五方帝之一,在郊天之礼中附祭,有时还举行特祭。作为天神的五帝之祭最初为“迎气”之祭,在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下,作为天神的五帝代表木、火、金、水、土五行,又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又代表春、夏、秋、冬之交五个时间,还代表青(苍)、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所以作为天神的五帝有五行之帝、五方之帝、五时之帝、五色之帝等含义,随文而异。”随后他又引用了《孔子家语》中对五帝的解释“《孔子家语五帝》篇对五帝的由来作了相当清晰的解释: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名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通过李桂民的考证,则可进一步证明与孔子同时代的春秋时期对五帝已有了与五行相配的观念;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也是指天帝;著名历史学家杨宽也认为“方帝五色之祠,最迟当春秋时已有另外,在春秋末期成书的《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也有“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句话,可见春秋时期确有五色方帝一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剑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一文中则提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以五方称五方之帝的概念从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观念,卜辞中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方色”的观念,以“五色”显示“五方”。《逸周书·作洛》篇载:“周公……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的陕地,以黄色为贵。沿袭殷人五方观念,周人也将天下划分为五方,并以五方色称五方之帝”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不难看出,以黄帝赤帝青帝白帝和黑帝作为五帝一说,早在西周即有雏形,至春秋时期已趋于成熟,战国之后已经盛行。而类似于武经七书注译等书中提出的,以黄帝赤帝青帝白帝和黑帝作为五帝,是始于汉代的观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并以此来否定孙子佚文《黄帝伐赤帝》篇的春秋成书说,更是错上加错。
目前,在学术界针对孙子佚文《黄帝伐赤帝》篇的成书时间问题,专门研究者并不是很多,但是,在现有的研究者中,持春秋成书说的观点似已成为主流。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何炳棣在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一文中就肯定了《黄帝伐赤帝》篇的春秋成书说根据五行相克说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以及《墨子·贵义》记载的“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色,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考出春秋末年即有五色帝一说,只不过是把其他四帝称为“龙”而已。他以此说明,孙子佚文《黄帝伐赤帝》篇具有鲜明的春秋属性,当为孙武同时期所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林》副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杨善群在孙子评传》中也说:这些佚文的情况比较复杂,应作具体分析。《黄帝伐赤帝》与《地形二》,文中多叙事和议论,前者且有“孙子曰”字样,当为孙武在十三篇之外的另二篇著作。《吴问》与《见吴王》记叙吴王与孙武的问答,应为其弟子或后学所记的孙武的言行;《四变》前有《孙子·九变》之文,然后逐句进行解释,当是后学注解、阐发《孙子》的文字
综上所述,虽然五篇孙子佚文并非都是孙子同期所作,但我们主要是研究《黄帝伐赤帝》的著书年代,可以说《黄帝伐赤帝》篇具有鲜明的春秋属性,该篇“且有“孙子曰”字样”,当为孙武十三篇之外的另一篇著作,成书于孙子兵法十三篇同时期的春秋末期应当是没有什么疑议的。当然,“孙子曰”字样绝非孙武本人自署,而是后人对他的尊崇所加,但其篇章的具体内容无疑应是出自孙武本人,不应该是他人冒用孙子之名。

                    

【注释】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著《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宋会群《论临沂汉简黄帝伐赤帝的著成时代》,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7月第4期。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见其中《史记》分册,第一册475页。
李桂民《论祭祀黄帝的传统现代公祭黄帝的意义》,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见《古史辨》第七册上编第250页,开明书店1941年6月初版。
王剑《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何炳棣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见《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6 10:32 , Processed in 0.0860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