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670|回复: 7

鲁国的干支纪年不按常规出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23: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国的干支纪年不按常规出牌

原创
:彭文发

2008-4-16

  由于手上没有杜氏《长历》或其他资料可查,于是只有取笨法,那就是通过左传的记载,来推鲁国的干支纪年,已经在论坛发表了一篇。然后,做了从隐公元年到隐公11年的鲁国连续的干支纪年。结果是:鲁国每年都是13个月,比如,隐公元年闰10月大(385天),隐二年闰11月小(384天),隐公三年闰2月小(384天),隐四年闰12月大(384天),隐公五年闰12月大(384天),隐公六年闰4月大(384天),隐公七年闰12月大(386天),隐公八年闰7月月小(384天),隐公九年闰2月大(386天),隐公十年闰2月小(383天),隐公11年闰12月大。这里,只有隐公8年与隐宫9年之间的衔接错了两天无法复查,那么其余的都衔接得上,而且绝大部分与左转的纪载的干支日相符合。那么,可以初步归纳:
1

鲁国的干支纪年是每年都是13个月。
2

每年时间有383—386天,最短383天,最长386天,平均年384.4天。


3,月大30天,月小29天。
4,当然,是太阴历而不是阳历。是否一定与月亮有关,还缺记载证明。在隐公11年内,只分了春夏秋冬和干支日及月份的记载,但没有闰月一说,闰月是我说的。奇怪的是,所有的闰月似乎在左传中都没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因此没有留下干支日期。大事害怕闰月!
5,与 左传记载的周历干支日相吻合的。
6,只有少数日期不对的得以纠正如下:
如:“隐公元年,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这里的冬十月是1114,且前有一个10月大和闰10月大。再才是冬10月小,即11月小。所以,“冬十月庚申”是11.14日,而不是1014
“隐公十年。传。九月戊寅 ,郑伯入宋。”应为十月戊寅,就是10.25日,此年九月没有戊寅日。“六月戊申”为6.29日。

“隐公十一年。传。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左传)翻译为5.14日,应是5.24日。“冬十月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左传)原来翻译为1014,误,应为10.15日。这里的冬十月不是11月,而是十月。

这是我自己前所未闻未知的,故发表以供天下闻知!同时请本行的专家指正为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3 1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楼主之说,震撼颇大。手头资料有限,未能详查,兹列疑问如下:
第一,如果隐十一年,年年置闰,如楼主所言平均每年384.4天,多出回归年19.15天,则11年多出210.65天。也就是说,到桓公元年正月,是阳历的六到八月(若是建正于子则是六月,丑正则是七月,寅正则是八月),这种冬夏颠倒,首先打乱了正常农业生产秩序,其次,算得上春秋时期的大灾异,史官不能不书。《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事则不悖。”杜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迟速,而比分为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有余日,则归之于终,积而为闰,故言归余于终。”由是,则春秋时以置闰调节阴、阳历,必然不会出现如回历冬夏颠倒的情况,所以一年384.4日之说似乎不大可能。未详楼主何据。
第二,闰月无重大事件,这个容易理解。上文引“举正于中”,是一个朔望月,以中气为准。无中气便是闰月,不系月数,更非正时,故一干重大祭祀等活动均不会进行。
第三,置闰一般是小月,极特殊的情况下才是大月。因为闰月之前,中气在晦,闰月之后,中气在朔,此间29天才不会出现中气,才是闰月。楼主说闰十月大,几率似乎很小。
因为没有看到楼主其他文章,此处管中窥天,难免挂一漏万,不实之处,望乞原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5: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鲁国的干支纪年的推导,完全以左传的记载为根据.我们其他资料不好搞,左传总有吧 !至于那时的干支纪年是否指导农业生产,我以为缺少资料证明.极可能是一种时间流水帐的作用.是否如此,请拿出更多的证据.
发表于 2008-5-3 20: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国的干支纪年不能依据《左传》。原因如下:
第一,《春秋》乃依鲁史删削而成,《左传》采列国之史而成,其间列国所用之历法不尽相同。《日知录》卷四:“《春秋》,因鲁史而修者也,《左氏传》,采列国之史而作者也。故所书晋事,自文公主夏盟,政交于中国,则以列国之史参之,而一从周正。自惠公以前,则间用夏正。”
第二,即是《左传》,内部干支纪年亦不统一,其间扞格之处颇多。如《左传隐八年》:“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杜注:“上有七月庚午,下有九月辛卯,则八月不得有丙戌。”如依《经》则《传》误,若依《传》则《经》误。又《隐十年》:“六月戊申”,杜注:“六月无戊申;戊申五月二十三日。日误。”则是《左传》之纪日不可尽信。赵瓯北《陔余丛考》有关于杜预纠正《左传》日期之误的论述。
另外,楼主说干支纪年可能是流水账,无关农业生产。若干支纪年果真是流水账,何必置闰?闰月的作用就是调整阴历与阳历之间的日差。按照朔望月轮回的阴历,每个月是29.53天,12个月是354.36天,与一个回归年相差近11天,所以把多余的十一天组成闰月,故《四分历》十九年七闰。而为保持完整天数,采取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每个月会多出0.03天,凑够一天则合小月成大月。因此,置闰的目的就是要让阴历符合阳历。而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阳历而设,如此便把节气与朔望月结合在一起。如果干支纪年只是流水账何必置闰月。就如同《回历》一样,是不置闰月的。置闰就是要让阴历的运转合乎一回归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尚书尧典》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文》“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均能说明闰月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7: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是最古老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如果不依左传,不知依何物?闰月的作用,诚如十三哥所说,鄙人不是不知,只是在左传那里对不上号而已.至于尚书尧典,说文诸书,应迟于左传.古人对历法的认识,应有一个过程,不要认为古人一下子就达到了对闰年闰月的认识.所以,最开始的纪年,如鲁国的纪年,可能就是一本时间流水帐!
左传隐公八年是闰七月小。只要按闰七月小推,则所谓《左传隐八年》:“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杜注:“上有如《左传隐八年》:“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杜注:“上有七月庚午,下有九月辛卯,则八月不得有丙戌。”。”就不成立。我把左传的“七月庚午,下有九月辛卯,八月丙戌。”写在下面:
       隐公8年(前715年)闰7月小。七月,闰七月,八月,九月干支纪日如下:
隐公8年(前715年)7月大初1日戊辰
2己巳
3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左传)
4辛未
5壬申
6癸酉
7甲戌2
8乙亥
9丙子
10丁丑
11戊寅
12己卯
13庚辰
14辛巳
15任午
16癸未
17甲申3
18乙酉
19丙戌
20丁亥
21戊子
22己丑
23庚寅
24辛卯
25任辰
26癸巳
27甲午4
28乙未
29丙申
隐公8年(前715年) 30丁酉
隐公8年(前715年)闰7月小 初1日戊戌
2己亥
3庚子
4辛丑
5任寅
6癸卯
7甲辰5
8乙巳
9丙午
10丁未
11戊申
12己酉
13庚戌
14辛亥
15壬子
16癸丑
17甲寅6
18乙卯
19丙辰
20丁巳
21戊午
22己未
23庚申
24辛酉
25壬戌
26癸亥
27甲子1
28乙丑
29丙寅
隐公8年(前715年)8月大初1日丁卯
隐公8年(前715年)8月大初2日戊辰
3己巳
4庚午
5辛未
6壬申
7癸酉
8甲戌2
9乙亥
10丙子
11丁丑
12戊寅
13己卯
14庚辰
15辛巳
16任午
17癸未
18甲申3
19乙酉
20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左传,传。)
21丁亥
22戊子
23己丑
24庚寅
25辛卯
27任辰
28癸巳
29甲午4
隐公8年            30乙未
隐公8年(前715年)9月小初1日丙申
2丁酉
3戊戌
4己亥
5庚子
6辛丑
7任寅
8癸卯
9甲辰5
10乙巳
11丙午
12丁未
13戊申
14己酉
15庚戌
16辛亥
17壬子
18癸丑
19甲寅6
20乙卯(九月辛卯,怀疑是乙卯之误。)公及呂人盟于浮来。(左传)本月给的六个时间点对了五个,可见是左传错了或传播中出错了。
22丙辰
23丁巳
24戊午
25己未
26庚申
27辛酉
28壬戌
29癸亥
   所以,九月辛卯,应是九月乙卯之误,而不是其它!
发表于 2008-5-7 0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楼主所言,干支纪日是流水账,是没问题的。可是纪年不可能是流水账,否则不但农事受到干扰,就是一般的祭祀也会乱七八糟,没有规则。毕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是马虎不得的。
由《左传》所记载,春秋时期观测朔望月的周期显然已经十分精确,对日食的记载即是明证。如果说偏差,只可能是在回归年的测度上。《历数甲子篇》创制于公元428年,其精确度在今天也是可以运用的。我相信,春秋时期,关于回归年的测定也不会相差太多。至于《左传》成书年代不会早于前468年,材料运用不会早于722年。无论从成书年代还是原始材料都已经是很晚了。《诗》《书》《易》等等都不比《左传》晚。许慎《说文》据五经定字义不谈,即是“闰”字本身就是调节阴阳历的表现。怎么可能随意置闰?
楼主认为隐公八年是闰七月小。这个闰月是根据什么规则定的呢?据《春秋朔闰表》隐公八年没有闰月,隐七年有闰。而隐八年七月朔于丁卯,而楼主认为戊辰。不知楼主七月朔于戊辰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下引朔闰表隐公八年如下:

月份      朔日干支           余分        备注
丑正       庚午            543       
二         庚子            102       
三         己巳            601        经:三月庚寅(22)
四         己亥            160        传:四月甲辰(6)辛亥(13)甲寅(16)
五         戊辰            659       
六          戊戌            218        经:六月己亥(2)、辛亥(14)
七         丁卯            717        经:七月庚午(4)
八         丁酉            276        传:八月丙戌(误)
九         丙寅            775        经:九月辛卯(26)
十         丙申            334       
十一        乙丑            833       
十二        乙未            389        甲辰冬至(10)

上表八月之误杜注已有说明。
按上表,除八月丙戌之误,杜预已指出之外,其他均合历。不存在楼主所说,九月辛卯有误。
发表于 2008-10-2 14: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这样:
哪么二位请推论一下这个:【根据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干支记日是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
刚看见你的文章,修改如下:
http://forum.er07.com/viewthread.php?tid=12563&extra=page%3D3

试排前720年鲁国的干支纪年年历。

[ 本帖最后由 908012 于 2008-10-2 14:59 编辑 ]
发表于 2018-4-11 13: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18-4-11 13:36 编辑

标题就可疑!
什么叫“鲁国的干支纪年不按常规出牌”?那就得是说,别国都管某一年叫“辛亥年”,鲁国偏偏不叫“丙子年”而称为“丙子年”之类,这才是“不按常规出牌”。
可是楼主说来说去,说的是历法的问题,是置闰的问题——这根本就不是“干支纪年”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5:13 , Processed in 0.08285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