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304|回复: 5

清末民初伪稗丛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1 12: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民初伪稗丛考

清末民初伪书风行,表现在文言小说领域尤烈。民国以来,一度将所有的笔记、小说统而称之为“笔记小说”(最典型的是影响颇大的《笔记小说大观》),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名称,因为笔记不一定是小说,而小说不一定是笔记。其中固然有一些混杂的现象,但究竟还是可以区别开来。实际上,笼统地称作笔记小说,在书目著录上是一个倒退,一个严肃的学者不可能忍受将不同体制的作品含混地归属到一个意义暧昧的名词下面。由“笔记小说”这个词的流行,可以看出当时出版界态度的不严肃,当然,这也与优秀学者弃此之彼,只有书商来对付恋旧的遗老读者有关。因此,当时伪书风行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伪书的风行当然还与文言小说的流行有关,清末民初,新小说固然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旧小说的创作相应地急剧减少,因为文人是最敏感、最喜欢顺应风尚的动物。而当时仍有一大批读者的思维留在过去,所以,伪造文言小说就可以填补这个供求空缺。这类伪书的消失是以与之相应的读者的消失为前提的。当然,也有的出版者(如《清代笔记丛刊》之编者)意在总结清代文言小说,但素质所限,使他们缺乏鉴别能力,从而收录了不少伪书。由于他们大多有所依据,并非始作俑者,这里我们不予置论(将有专文考证)。
作伪伎俩,不外四途:一是挖改序跋落款时间,多半是将过去的时间改为当下的时间,使旧书一变而成新著。然亦有使近著变成古书的,这种情况往往与改换作者有关,即将眼下不很知名的作者的著作挂在过去的名人名下(显然不能挂在当时的名人名下,不然会引起纠纷的)。此类作伪若能找到初刻本,最易辨认,不烦考证。但没有初刻本,就很容易迷惑读者。毕竟读者并非研究者,就是平步青,亦被此类伪书所欺。
二是改换书名以及作者,迷惑读者眼目,或使一本习见之书变成一本稀见之作,或使作者由无名之辈变成说部大家。此类伪书通常保存原书大体面貌,但有时改变作书意图,如将不是续《聊斋志异》的书改名为《聊斋》的续书。此上两类作伪伎俩最为常见,且经常联手出现。
三是拼合杂凑成书,即凑合两书编成一本新书,抽取一书中部分内容而独立成书。此类伪书往往以全新的名字出现,对原作的改动较上两类要多一些,但亦多半保持原作个体(如一篇、一则)或局部(如一卷或半部)面貌。作伪者并不去费脑筋让读者无法辨认,只是让购买者一时间认为又出现了一本新书,反正一经售出绝不退换。
四是在一部书中掺杂其它内容,此类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意作伪,但由于出版态度的不严谨,使所出版之著作杂入它书的内容,变成不伦不类的伪书、没有价值的劣本,此类比较少见。一是通过对流行读物的“补充”,来骗取购买者。读者以为是“足本”,结果却只看到伪书。
下面我们分类加以考证:

一、挖改序跋落款时间者
(一)《夜谭随录》,满洲镶黄旗人和邦额著,原本为十二卷,141篇,附有作者及友人恩茂先、福霁堂、兰岩、李斋鱼等人批语,如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圣经堂刻本、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衙刊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序刊本皆是。至清末民初,十二卷本不传,四卷本流行。此本140篇,较十二卷本仅少《红衣妇人》一篇,但删去绝大部分批语,对原文也有删节、修饰和增补,如光绪丁亥(十三年,1887)鸿宝斋石印本、民国二年沈鹤记绘图加批本(自序落款时间作民国二年)皆是。将十二卷缩为四卷,乃是石印本时代一卷容量较大的缘故,乾嘉间许多小说的翻印本都有合卷的现象,如《耳食录》两编原为二十卷,《笔记小说大观》本只有五卷。
此书每翻印一次,自序落款时间就改变一次,从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五十六年到民国二年。落款为民国二年,显然是当时的出版商改易以趋时。由于其自序时间的变化,曾导致鲁迅在判断《夜谭随录》与《新齐谐》究竟谁抄谁的问题上发生失误[1],因为他只看到乾隆五十六年序刊本,而没有看到今见最早的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序圣经堂刻本[2]
(二)《客窗闲话》正集八卷续集八卷,吴炽昌著,今存原刻本正集刻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前有道光四年(甲申,1824)长白山人序和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自序;《续集》刻于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前有同年中秋自序;正续集都是“敬义堂藏板”。但此本流传甚罕,今易见本为光绪间滋兰堂翻刻本,翻刻本正文、版式、字体与原本皆同,显然是原版重刷,唯一不同的是将原书正续集二序的落款时间由“道光己亥”、“道光庚戌”改为“光绪乙亥”。今《续修四库全书》本犹据此伪本影印而未寻到正本,正本今尚见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又已故学者石继昌曾藏有道光原刻本,并加以点校,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客窗闲话》还有光绪二年(丙子,1876)排印《申报馆丛书》本(正集新奇说部类)、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等。另清末民初的《清代笔记丛刊》、《笔记小说大观》本皆作初集四卷续集四卷,乃节选,非全帙[3]。《笔记小说大观》仅一序,序文同长白山人序,然落款署名时间则改为“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孟夏古盐补留生重志于逍闲轩”。
(三)《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朱翊清撰。由于其书原刻本未见,序跋时间与其生平有关,此先考订其生平如下:
朱翊清(1786—1845后),字载垣,号梅叔(一作枚叔),别号红雪山庄外史。浙江归安(今吴兴)人 [4]。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5]。未冠即游庠,之后屡次乡试不中 [6],以坐馆为生 [7],道光十年(庚寅,1830)岁贡 [8]。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与十三年(癸巳,1833),父母相继亡故,丁忧期间,与幼女形影相依 [9],生活非常困难。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朱梅叔》条记其晚年生活甚详:“(朱氏)与张梦庐学博交好甚笃,无子,其女适梦庐之子榦斋明经光锡。妻卒后,孑然无家,遂依榦斋以老。……其卒也,榦斋为之棺殓,而无力营葬,其徒周莲史太史士炳与同人谋醵金助之,……集资百余金,遂并其父母妻之柩合葬于珠村,以余资属榦斋存息,供岁时享祭焉。”卒年不详,由《埋忧集》有作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自序,记载朱氏已卒的《冷庐杂识》有咸丰六年(丙辰,1856)刊本,可知其卒在咸丰初年,卒时已年逾花甲。民国《乌青镇志》卷二九《人物》下有传。朱氏工诗古文,皆有稿,藏其婿张光锡处,然似未能刊刻问世,此书外见于著录者仅《金石录》[10]一书。朱氏生平较之蒲松龄还要凄惨,从陆以湉所记,似乎不只是文人好言贫。正是这种凄惨,使朱氏将其小说集命名为《埋忧集》,像这种名字在清代文言小说中仅此一见。
《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八千卷楼书目》小说家类著录,《中国丛书综录》小说类杂录之属著录[11]。同治十三年刊《湖州府志·艺文略》、光绪八年(壬午,1882)刊《归安县志·艺文略》均未著录此书,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八《著述》上著录作“十二卷”,未言有正续之分。今见最早为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杭州文元堂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未见。此后《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清代笔记丛刊》本、民国三年(甲寅,1914)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皆将作者误题为“朱翔清”,自序(仅存一序)时间改为“同治十三年”,题下署“戍上红雪山庄外史著”,“戍上”不知所取何义?诸种伪本,当皆据始作俑者文元堂本而来。1921年广益书局汪少云重编本则将自序时间改回,且增入周士炳、沈岩序二篇,在当时可称善本。同时又有仅收正编部分非全本者。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朱太忙标点本,不分卷,然有删节(详后),且亦将诸序时间改为同治十三年。另有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荣文书局石印本题《珠村谈怪》,珠村乃作者所居之地,书中常常提及。之所以改题此名,当是贩书者乱人耳目之伎俩。
今案此书卷首道光二十五(乙巳,1845)年自序云:“诸同人见之,咸谓可以问世,谋醵金付梓。顷来此间竹屏蒋君又力任剞劂事。”又同年其弟子周士炳序亦云:“今年春,炳自京师归,即趋谒吾师梅叔先生于珠村寓舍。时先生暨诸同好,将谋梓其所著《埋忧集》小说。炳因得其定本读之……”可见此书有该年或稍后的刊本。
据自序可知本书(正集)作于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到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之间,正集十卷160篇,续集二卷48篇,共208篇。民国间大达本较之删去十篇(卷一《尸擒盗》、卷三《昭庆僧》、《双做亲》、卷八《辩诬》、卷九《全荃》、卷十《臭金》、《佛时贞观》、《剪舌》、《续集》卷二《陈句山》、《瘗蚕》。),但多出一条《捉奸》(卷四末篇《堕胎》与卷五首篇《锁阴》之间),此条乃记周草庭言讷观察(兖沂道)判捉奸文,或即今校点本所全删者。

二、改换书名作者名氏者
(一)《亦复如是》──《聊斋续编》、《志异续编》、《聊斋补遗》
《志异续编》、《聊斋补遗》与《聊斋续编》其实原是一书,此书原名《亦复如是》[12],四卷,慈利宋永岳著。卷首有作者自序及搴芙外史(沈莲)序,落款时间皆为嘉庆十六年。今有光绪间撷华书局铅印本,署青城子撰,《贩书偶记续编》小说家类杂事之属著录。该书又著录有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刊本则未见,因《贩书偶记》及《续编》有将某年序刊本著录为某年刊本的习惯,不能认定确有此年刊本,然此与其记事最晚至嘉庆十六年及沈莲嘉庆十六年八月序相吻合,至少可视为成书时间。此本又有上海会文书局翻印本,然作八卷,分卷与《申报馆丛书》本《志异续编》同,惟篇数为346,较《志异续编》353篇为少。
《亦复如是》之异本颇多。一为署名青城子撰的《志异续编》,最早的光绪三年(丁丑,1877)刊《申报馆丛书》本作八卷,《笔记小说大观》本作四卷。前者有洪涛序及作者自撰凡例,署“青城子编,浣花生校”,其八卷实际上是将《亦复如是》的四卷每卷一分为二;后者则无序例,且其四卷实为《申报馆丛书》本的三、四、六、八卷,可置不论。《申报馆丛书》本与《亦复如是》之异同除卷数序例如上述外,尚有两点:一、篇数上较之少两篇:《鬼子》(卷三,按此篇《聊斋续编》有)与《八月望夜》(末篇);二、《亦复如是》篇名均取首句为题,此本则多据内容中心为题,虽较切当,却有违作者“即拈首一句作题,遵古体也”(凡例)的本旨。据此当可推定此本较为晚出,乃经后人整理方便阅读之本。
一为《西谛书目》集部小说类著录之《聊斋续编》:“八卷,柳春圃著,道光十年秋声馆刊本”。今按此本封面题“维扬柳春圃著”,而卷下依然署“青城子编”,可见作伪之迹未尽泯灭。另洪涛序落款作“道光十年辛卯季春题于扬州秋声馆钱塘洪涛”,道光十年干支应为庚寅(1830),此处却为辛卯,可知其序乃是挖改而成,不足为凭。《西谛书目》单凭此序著录此书有道光十年刊本,亦不察之过。此书内容与《志异续编》相比,除署名外,几乎完全相同。又“聊斋”与“志异”相连成文,当是书商所造作。民国间上海受古书店有青城子编绘图大字《续聊斋志异》,有道光十年洪涛序,八卷,当据《聊斋续编》翻印。
至于陈汝衡所见《聊斋补遗》(青城子撰,有光绪十七年中华图书馆印本),未见,因其未注明卷数、介绍内容,不知为哪种本子的翻刻本。不过光绪十七年亦为辛卯年,此处之辛卯或与上面《聊斋续编》中作为疑点的“辛卯”肯定有关。顺便提一下,乾嘉间曾衍东所撰《小豆棚》民国间亦曾以《聊斋补遗》之名翻印。
(二)《薰莸并载》──《绘图古今眼前报》
《薰莸并载》四卷,王晜著。今有道光壬寅(二十二年,1842)畊云草堂刻本,四卷。前有“黔南龙驿吴淮甘泉氏”序及道光九年己丑(1829)自序,书末有贺以南、徐庶咸、江家春三人题词,又附有《杂谭》一卷、《录吴砺村先生直谈州县况味》一篇。卷一34篇(末十篇有文缺目),卷二37篇(末十一篇有文缺目),卷三32篇,卷四26则,共129篇。另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上海文宜书局石印本《绘图古今眼前报》一书,实即此书,除自序末题署将原来的“道光九年己丑秋杪鑑湖渔者王晜兰亭自志于淮川官舍之半亩天西窗”改为“光绪乙未春暮略识子吴鑑芳撰”外,其余吴淮序、贺以南等人题词全同,连原书卷一、卷二各有十数篇有文无目亦相同,亦可见作伪者之“忠实”原著矣。又原书自序云其书乃“不求词采之工,实据所见所闻,或隐其姓名,或易其里居,以寓感发惩劝之意。不作一荒谬语以欺世,欲使见之者善心油然而生,贪淫者敛手,强悍者改容,务为薰之馨,勿为莸之臭焉云尔。”交代命名之意,另贺以南题词亦有发明:“岂真同器杂薰莸,逐愁寻香一例收。悟得阳秋皮里意,不嫌风味不相投。”伪本虽改名,此等文字却保存完好。
(三)《吹影编》──《两般秋雨续随笔》
《吹影编》四卷,程攸熙(原署垣赤道人)著。《贩书偶记》卷十二著录有嘉庆二年(丁巳,1797)酉山堂刊本,书有朱淞、陈大进序及叶世兴跋。又有《两般秋雨续随笔》(一题《续秋雨》)四卷[13],亦有朱、陈序与叶跋。且垣赤道人自序云:“尹子有云思之如镂尘,言之如吹影,爰取以颜是编。”则《两般秋雨续随笔》乃《吹影编》无疑。改名者改易序名而保存原序,使名实不符,作伪不能说不拙劣。然即便如此拙劣,亦有人上当。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既藏有《吹影编》,有藏有《续秋雨》,大约见二书相同,而《两般秋雨庵随笔》又知名,故皆署“梁绍壬撰”,即是一例(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作伪之因,当为书商见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流行,思附会以牟利,故此本当刊行于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之后。
(四)《异谈可信录》二十三卷──《绘图足本续聊斋志异》十二卷
《异谈可信录》二十三卷,邓晅辑。今有嘉庆元年(丙辰,1796)刊巾箱本,卷首有嘉庆元年自序。书分14类,其中“果报”最多,五卷(卷十五至十九),“灵神”(卷一至卷三)、“奇鬼”(卷十一至十三)各三卷,“冥验”二卷(卷七卷八),其余“正气”(卷四)、 “雷警”(卷五)、“命案”(卷六)、“轮回”(卷九)、“宿冤”(卷十)、“业缘”(卷十四)、“科场”(卷二十)、“僧道”(卷二十一)、“狐仙” (卷二十二)、“物类”(卷二十三)各一卷,物类又分四门:“物有人性”、“物能警人”、“物报恩”、“物报怨”。
民国三年(1914)国粹书局出版、炼石斋书局印行的《绘图足本续聊斋志异》十二卷,署王文治著。卷首就山樵子薛虬序称:“兹得钱塘少若山房旧藏王梦楼先生所著《续聊斋志异》原稿十二卷,搜辑有清乾隆朝以前之异谈可信等遗迹,其体例与蒲君著作相颉颃,是以精校付印,藉供爱读诸君放一异彩耳。”细察其书,实即《异谈可信录》。唯合二十三卷为十二卷(缺“狐仙”类,无“物类”名然有其内容),首卷于“灵神”类前增一“家庭”类四篇:“钦州狱”、“妇谶”、“买命钱”、“船妇”,为《异谈可信录》所无,当是为掩人耳目。书中间保存有“葵乡曰”,此乃伪托顾头不顾尾之一征。

三、拼合杂凑成书者
(一)《闲谈消夏录》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集部·小说类·笔记》著录:“《闲谈消夏录》十二卷,朱翊清撰,光绪翠筠山房刻本,十二册。《续闲谈消夏录》,六卷,朱翊清撰,光绪翠筠山房刻本,六册。”《续闲谈消夏录》详后。《闲谈消夏录》署“外史氏著”,十二卷,每卷又分上下。石继昌《清季小说辨伪》一文已经指出,“光绪戊寅(四年,1878)翠筠山房刊本《闲谈消夏录》,即合王韬《遁窟谰言》及朱梅叔《埋忧集》二书错综刊行以欺世者。……《遁窟谰言》凡十二卷;《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合之亦十二卷;其易名伪托之《闲谈消夏录》亦十二卷,每卷复分上下,上即《遁窟谰言》,下即《埋忧集》,适足十二卷之数,一字不易。”今案此书保存着同治十三年朱翊清自序,除卷一无题署外,余均署“外史氏著”。据王韬《遁窟谰言》重刻书后云,此书乃“江西书贾所伪托”。
(二)《古今志异》六卷
今有光绪壬辰问柳书屋新镌本。卷首有《古今志异》序,落款为“光绪壬辰岁六月朔日序于问柳书屋”。此书乃造作伪书,其卷一《王再来》等20篇皆见于《柳崖外编》卷一卷二;卷二《王似鹤》等21篇见于《柳崖外编》卷三卷四,另《霍直乡》、《凌霄》、《碧霄》三篇待考;卷三《青主先生》等20篇见于《柳崖外编》卷五卷六,另《狐媒》、《剑侠》、《施有乾》、《秋霞》、《邵宝森》、《杜顺》、《郑保安》等七篇待考;卷四《文绡》等37篇皆见于《柳崖外编》卷七卷八。卷五、卷六诸篇目所出尚待查检,但皆为伪作则可无疑。
(三)《续闲谈消夏》
外史氏《续闲谈消夏》,有光绪间翠筠山房刻本。卷首为《闲谈消夏序》(前四字显然经过挖改),落款为光绪壬辰岁六月朔日。此书虽名《续闲谈消夏》,却与《闲谈消夏录》没有任何联系,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均为伪书。与《闲谈消夏录》不同的是,此书乃伪书的伪书,它并非真的要续《闲谈消夏录》(其刻本版式、字体与《闲谈消夏录》均无相似之处),而是《古今志异》的翻版,只不过将若干篇目稍微挖改、调换而已,如其卷一至卷三分别与《古今志异》的卷三、卷二、卷一相对应,卷四至卷五则与之全同。
(四)《怪异录》四卷
今见有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本,本为《随园戏墨》十六卷的一部分,王英志《前言》介绍甚详:“《随园戏墨》十六卷,分四集付印出版,有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袁枚全集》本,杨鸿烈《袁枚评传》列之为袁枚著作。此书四集今已难觅,仅见到四集之一的四卷,为《袁枚全集》之四十一。”《怪异录》前有顾鹿民国十六年(1927)总序,称袁枚“所编小说笔记,亦字字珠玑,名家著述,卓而不同。自《子不语》刊行,大有洛阳纸贵之概。今复有《随园戏墨》十六卷,分四集付印问世”。又与《详注圈点诗学全书》一样刊有“嘉庆元年蒲月上浣钱塘袁枚识于随园”的自序,称“余自戏编《子不语》后,窃以犹未尽善,爰复贾余勇,博访事迹,广搜见闻,共辑十六卷,题曰《随园戏墨》,付之剞劂,聊撞警钟。”王英志《前言》又云:“今存《怪异录》内容与《子不语》相近,风格亦相访,似乎是袁枚手笔。此书基本上仍可断为伪托。理由除未收《随园全集》,袁枚著作中从未提及等外,其本身亦大有疑问。如卷四《化缘和尚》宣扬佛祖佛法,与袁枚贬佛思想相悖;更有卷四《土地怕鬼》一篇露出大马脚:‘涪州张锦云,博古士也。’‘己未乡试,与予同寓。三场毕后,游玩浣花草堂,途遇一土神,颓坏不堪入目。’按此己未即乾隆己未,此年袁枚已会试成进士,并未参加乡试。又涪州在四川,浣花草堂即杜甫草堂,在成都。考袁枚一生从未入蜀,参加己未乡试而游浣花草堂的作者“予”同袁枚无涉。可见该书真正作者不是袁枚,而是某四川文士。但该书本身有一定价值,模仿《子不语》亦较像,且署名袁枚,又有自序,故亦收入本全集外编备考。”
今按《怪异录》四十四篇,皆选自《阴阳镜》。《阴阳镜》确为四川人所作,但不是乾隆己未参加乡试的文士,而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汤承蓂。汤承蓂号时斋,生平待考。此书乃其“宦途味淡,解组归里,优游林下”时所作。《阴阳镜》原刻本未见,今见有同治元年(壬戌,1862)重镌本,十六册(相当于卷,不是平常所说册数的册),共240篇。书前有作者自序及持钓老人序。据自序云知此书乃进行文学加工的善书:“予见善书叠出,可谓汗牛充栋矣。然人每多厌视而置之高阁者,或谓书文索然无味,或言言词意甚少奇观,毋惑乎懒于翻阅而视若赘疣也。予于是不辞雪月霜天之苦,炎暑酷热之劳,采访古今轶事,编辑成书,更其名曰《阴阳镜》。”则此书并无意于模仿《子不语》可知。

四、无意作伪与制造足本者
(一)魏崧《天涯闻见录》,今见最早刊本为咸丰二年(壬子,1852)刊本,四卷。卷首有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自序,云书始作于道光丁亥(七年,1827)隆昌罢官,赋闲成都之时,所记“皆当世事”。此本后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经纶堂翻刻本。另有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积石书局石印绘图本,乃陋劣之本。其卷二末多出《梨花》、《倩霞》、《药渣》、《再来人》四篇,乃从《夜谭随录》搀入,卷四较上二本缺《骄卒》、《舒某》、《暴卒》、《钱说》四篇,余相同。
(二)宣鼎《夜雨秋灯录》八卷,光绪三年(丁丑,1877)《申报馆丛书正集·新奇说部类》初刊本,共115篇,前有当年自序及蔡尔康序。继有光绪六年(庚辰,1880)《申报馆丛书》初刊本《续录》,亦八卷115篇,前有当年蔡尔康序,称作者已亡。后来的《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此二种皆三集共十二卷),1923年中华书局石印本,1930年广益书局许慕羲评点、胡协寅校勘的绣像仿宋完整本(书前增入梁叔言写于1895年的序与许慕羲写于1930年的赘语),1933年新文化书社何铭标点本,1933年大中书局足本新式标点本,沈鹤记书局本,大一统书局本,启智书局本,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等,或分三集十二卷,或分上下编,篇目均为113篇。其中只有前二集八卷55篇为作者原作,第三集四卷58篇系取自《萤窗异草》、《客窗闲话》诸书。诸书皆非善本,而相沿之迹甚为显著,虽不知始作俑者为谁,然当时出版界之情形,亦可见一斑。另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分四集共十六卷,前三集十二卷与赝本同,第四集四卷则系原刊本《夜雨秋灯录》的二、四、六、八卷,此本共收宣鼎原作114篇(仅卷三《父子同日成婚皆元配》一篇)和赝作58篇。前有所谓“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秋七月之吉梁溪叔言沈家珍书于海上”的序,与蔡尔康光绪三年序只字不易,显属作伪求新。又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书局石印本《夜雨秋灯续录》,其内容实际上出自是乾隆末年刊行的《无稽谰语》。

[1]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鲁迅所据《夜谭随录》为乾隆五十六年序刊本,可能是光绪丙子爱日堂翻刻本。

[2]
参见方正耀《和邦额〈夜谭随录〉考析》(《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薛洪勣《〈夜谭随录〉并没有已亥本》(《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二文。

[3]
兹比较光绪元年滋兰堂刻本与《笔记小说大观》本为例。大观本初集四卷基本上就是滋兰堂本初集前六卷的改编,缺卷六《沈太守》。改编方式有三:一、顺序略为更动;二、每卷篇数增加,如其卷一除滋兰堂本卷一的内容外,还加入了滋兰堂本卷二的两篇《王梦蛟》、《公大将军延师》;三、滋兰堂本中有的一条在大观本中被分为两条,如《书讼师》四则,变成《书讼师》二则与《补讼师》二则,分处于二、三卷。大观本续集四卷基本上是滋兰堂本续集前六卷,缺卷五《郭去非》,卷六《正梦》以下四篇。改编情况相似,不赘。

[4]
府志县志皆作归安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朱梅叔》条则云:“吾里朱梅叔明经翊清,乌程籍。”民国《乌青镇志》本传亦云其为乌镇人,当为原籍与落籍之异。

[5]
卷八《梦庐先生遗事》云其“丙午六月二十三日初度”,“初度”语出《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指生日。按此丙午当是乾隆五十一年。岳麓书社1985年版熊治祁标点本《埋忧集·出版说明》云朱氏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当是依据其道光二十五年自序中的一句话:“独是余老矣,追忆五十以来,以有用之居诸,供无聊之歌哭,寄托如此,其身世亦可想矣。”而产生的误解。云“五十以来”,并不是说道光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

[6]
今所知朱氏参加过两此乡试:道光戊子(八年,1828)与丁酉(十七年,1837)。见卷六《秋燕诗》、卷七《奎光》。自序云“余自辛卯(道光十一年,1831)迄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二老亲相继见背,始绝意进取。”并非事实。

[7]
据卷六《秋燕诗》知其道光八年(戊子,1828)馆于新城马家,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一云“戊子孟夏,余在新溪。”亦当指此次坐馆;又据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三知其道光九年(己丑,1829)馆于陆家。又曾馆于钮氏,惟不知年月耳,见卷六《茅山道士》。

[8]
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五选举表贡生二、光绪《归安县志》卷三十二选举表贡生皆同,民国《乌青镇志》则作道光甲申(四年,1824)岁贡生,然其晚出,故不取。

[9]
其继妻吴氏前已于道光八年孟秋去世,同年底女儿阿盈夭折,见卷六《秋燕诗》及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一,其不幸遭遇可见一斑。

[10]
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十八《著述》上著录。

[11]
署“朱翔清”,乃沿《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清代笔记丛刊》诸本之误。

[12]
《直隶澧州志》卷十五《人物志》一《文苑》作“《亦复如是丛说》”。

[13]
此书《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二著录有“嘉庆癸亥(八年,1803)衙刊巾箱本”。此“癸亥”当从陈大进癸亥序而来,因嘉庆二年本不可能有嘉庆八年序,故若非书商伪造或篡改,《吹影编》当还有癸亥(嘉庆八年,1803)或更晚些时的刊本。
(原载《文献》2002年1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2-16 0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啊
发表于 2008-2-20 08: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大学问家啊!敬佩!原来书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全信。信与不信,全在一“辨字”上,书不可不读,然书又不可不辨,但辨的的工夫得来最为吃力,不大量读书就难以练就火眼金睛。老兄文章给我以众多启示。近日我在读《风俗通》时就颇感应劭的若干错处,这些错处影响了近两千年的读书人,至于伪书更是有害于人。谢谢老兄的文章,我已下载了,以备仔细阅读。又:文章中出现不少诸如“序圣经堂刻本[2][4]”符号,这是怎么一回事?请示下。

[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08-2-20 08: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6: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位!

回楼上:
我也不清楚,是从word复制过来自动产生的,word文档里本没有这些东西。

[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2-20 17:04 编辑 ]
发表于 2009-9-17 23: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一下,受益非浅。楼上所指出的乱码,我看原本应该是注释。至于怎么会出现这种乱码,大概就只能请教专业人士了。顺手将乱码替换,将替换后结果敬呈诸君。

清末民初伪稗丛考

清末民初伪书风行,表现在文言小说领域尤烈。民国以来,一度将所有的笔记、小说统而称之为“笔记小说”(最典型的是影响颇大的《笔记小说大观》),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名称,因为笔记不一定是小说,而小说不一定是笔记。其中固然有一些混杂的现象,但究竟还是可以区别开来。实际上,笼统地称作笔记小说,在书目著录上是一个倒退,一个严肃的学者不可能忍受将不同体制的作品含混地归属到一个意义暧昧的名词下面。由“笔记小说”这个词的流行,可以看出当时出版界态度的不严肃,当然,这也与优秀学者弃此之彼,只有书商来对付恋旧的遗老读者有关。因此,当时伪书风行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伪书的风行当然还与文言小说的流行有关,清末民初,新小说固然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旧小说的创作相应地急剧减少,因为文人是最敏感、最喜欢顺应风尚的动物。而当时仍有一大批读者的思维留在过去,所以,伪造文言小说就可以填补这个供求空缺。这类伪书的消失是以与之相应的读者的消失为前提的。当然,也有的出版者(如《清代笔记丛刊》之编者)意在总结清代文言小说,但素质所限,使他们缺乏鉴别能力,从而收录了不少伪书。由于他们大多有所依据,并非始作俑者,这里我们不予置论(将有专文考证)。
作伪伎俩,不外四途:一是挖改序跋落款时间,多半是将过去的时间改为当下的时间,使旧书一变而成新著。然亦有使近著变成古书的,这种情况往往与改换作者有关,即将眼下不很知名的作者的著作挂在过去的名人名下(显然不能挂在当时的名人名下,不然会引起纠纷的)。此类作伪若能找到初刻本,最易辨认,不烦考证。但没有初刻本,就很容易迷惑读者。毕竟读者并非研究者,就是平步青,亦被此类伪书所欺。
二是改换书名以及作者,迷惑读者眼目,或使一本习见之书变成一本稀见之作,或使作者由无名之辈变成说部大家。此类伪书通常保存原书大体面貌,但有时改变作书意图,如将不是续《聊斋志异》的书改名为《聊斋》的续书。此上两类作伪伎俩最为常见,且经常联手出现。
三是拼合杂凑成书,即凑合两书编成一本新书,抽取一书中部分内容而独立成书。此类伪书往往以全新的名字出现,对原作的改动较上两类要多一些,但亦多半保持原作个体(如一篇、一则)或局部(如一卷或半部)面貌。作伪者并不去费脑筋让读者无法辨认,只是让购买者一时间认为又出现了一本新书,反正一经售出绝不退换。
四是在一部书中掺杂其它内容,此类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意作伪,但由于出版态度的不严谨,使所出版之著作杂入它书的内容,变成不伦不类的伪书、没有价值的劣本,此类比较少见。一是通过对流行读物的“补充”,来骗取购买者。读者以为是“足本”,结果却只看到伪书。
下面我们分类加以考证:

一、挖改序跋落款时间者
(一)《夜谭随录》,满洲镶黄旗人和邦额著,原本为十二卷,141篇,附有作者及友人恩茂先、福霁堂、兰岩、李斋鱼等人批语,如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圣经堂刻本、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衙刊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序刊本皆是。至清末民初,十二卷本不传,四卷本流行。此本140篇,较十二卷本仅少《红衣妇人》一篇,但删去绝大部分批语,对原文也有删节、修饰和增补,如光绪丁亥(十三年,1887)鸿宝斋石印本、民国二年沈鹤记绘图加批本(自序落款时间作民国二年)皆是。将十二卷缩为四卷,乃是石印本时代一卷容量较大的缘故,乾嘉间许多小说的翻印本都有合卷的现象,如《耳食录》两编原为二十卷,《笔记小说大观》本只有五卷。
此书每翻印一次,自序落款时间就改变一次,从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五十六年到民国二年。落款为民国二年,显然是当时的出版商改易以趋时。由于其自序时间的变化,曾导致鲁迅在判断《夜谭随录》与《新齐谐》究竟谁抄谁的问题上发生失误[1],因为他只看到乾隆五十六年序刊本,而没有看到今见最早的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序圣经堂刻本[2]。
(二)《客窗闲话》正集八卷续集八卷,吴炽昌著,今存原刻本正集刻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前有道光四年(甲申,1824)长白山人序和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自序;《续集》刻于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前有同年中秋自序;正续集都是“敬义堂藏板”。但此本流传甚罕,今易见本为光绪间滋兰堂翻刻本,翻刻本正文、版式、字体与原本皆同,显然是原版重刷,唯一不同的是将原书正续集二序的落款时间由“道光己亥”、“道光庚戌”改为“光绪乙亥”。今《续修四库全书》本犹据此伪本影印而未寻到正本,正本今尚见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又已故学者石继昌曾藏有道光原刻本,并加以点校,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客窗闲话》还有光绪二年(丙子,1876)排印《申报馆丛书》本(正集新奇说部类)、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等。另清末民初的《清代笔记丛刊》、《笔记小说大观》本皆作初集四卷续集四卷,乃节选,非全帙[3]。《笔记小说大观》仅一序,序文同长白山人序,然落款署名时间则改为“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孟夏古盐补留生重志于逍闲轩”。
(三)《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朱翊清撰。由于其书原刻本未见,序跋时间与其生平有关,此先考订其生平如下:
朱翊清(1786—1845后),字载垣,号梅叔(一作枚叔),别号红雪山庄外史。浙江归安(今吴兴)人 [4]。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5]。未冠即游庠,之后屡次乡试不中 [6],以坐馆为生 [7],道光十年(庚寅,1830)岁贡 [8]。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与十三年(癸巳,1833),父母相继亡故,丁忧期间,与幼女形影相依 [9],生活非常困难。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朱梅叔》条记其晚年生活甚详:“(朱氏)与张梦庐学博交好甚笃,无子,其女适梦庐之子榦斋明经光锡。妻卒后,孑然无家,遂依榦斋以老。……其卒也,榦斋为之棺殓,而无力营葬,其徒周莲史太史士炳与同人谋醵金助之,……集资百余金,遂并其父母妻之柩合葬于珠村,以余资属榦斋存息,供岁时享祭焉。”卒年不详,由《埋忧集》有作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自序,记载朱氏已卒的《冷庐杂识》有咸丰六年(丙辰,1856)刊本,可知其卒在咸丰初年,卒时已年逾花甲。民国《乌青镇志》卷二九《人物》下有传。朱氏工诗古文,皆有稿,藏其婿张光锡处,然似未能刊刻问世,此书外见于著录者仅《金石录》[10]一书。朱氏生平较之蒲松龄还要凄惨,从陆以湉所记,似乎不只是文人好言贫。正是这种凄惨,使朱氏将其小说集命名为《埋忧集》,像这种名字在清代文言小说中仅此一见。
《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八千卷楼书目》小说家类著录,《中国丛书综录》小说类杂录之属著录[11]。同治十三年刊《湖州府志·艺文略》、光绪八年(壬午,1882)刊《归安县志·艺文略》均未著录此书,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八《著述》上著录作“十二卷”,未言有正续之分。今见最早为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杭州文元堂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未见。此后《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清代笔记丛刊》本、民国三年(甲寅,1914)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皆将作者误题为“朱翔清”,自序(仅存一序)时间改为“同治十三年”,题下署“戍上红雪山庄外史著”,“戍上”不知所取何义?诸种伪本,当皆据始作俑者文元堂本而来。1921年广益书局汪少云重编本则将自序时间改回,且增入周士炳、沈岩序二篇,在当时可称善本。同时又有仅收正编部分非全本者。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朱太忙标点本,不分卷,然有删节(详后),且亦将诸序时间改为同治十三年。另有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荣文书局石印本题《珠村谈怪》,珠村乃作者所居之地,书中常常提及。之所以改题此名,当是贩书者乱人耳目之伎俩。
今案此书卷首道光二十五(乙巳,1845)年自序云:“诸同人见之,咸谓可以问世,谋醵金付梓。顷来此间竹屏蒋君又力任剞劂事。”又同年其弟子周士炳序亦云:“今年春,炳自京师归,即趋谒吾师梅叔先生于珠村寓舍。时先生暨诸同好,将谋梓其所著《埋忧集》小说。炳因得其定本读之……”可见此书有该年或稍后的刊本。
据自序可知本书(正集)作于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到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之间,正集十卷160篇,续集二卷48篇,共208篇。民国间大达本较之删去十篇(卷一《尸擒盗》、卷三《昭庆僧》、《双做亲》、卷八《辩诬》、卷九《全荃》、卷十《臭金》、《佛时贞观》、《剪舌》、《续集》卷二《陈句山》、《瘗蚕》。),但多出一条《捉奸》(卷四末篇《堕胎》与卷五首篇《锁阴》之间),此条乃记周草庭言讷观察(兖沂道)判捉奸文,或即今校点本所全删者。

二、改换书名作者名氏者
(一)《亦复如是》──《聊斋续编》、《志异续编》、《聊斋补遗》
《志异续编》、《聊斋补遗》与《聊斋续编》其实原是一书,此书原名《亦复如是》[12],四卷,慈利宋永岳著。卷首有作者自序及搴芙外史(沈莲)序,落款时间皆为嘉庆十六年。今有光绪间撷华书局铅印本,署青城子撰,《贩书偶记续编》小说家类杂事之属著录。该书又著录有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刊本则未见,因《贩书偶记》及《续编》有将某年序刊本著录为某年刊本的习惯,不能认定确有此年刊本,然此与其记事最晚至嘉庆十六年及沈莲嘉庆十六年八月序相吻合,至少可视为成书时间。此本又有上海会文书局翻印本,然作八卷,分卷与《申报馆丛书》本《志异续编》同,惟篇数为346,较《志异续编》353篇为少。
《亦复如是》之异本颇多。一为署名青城子撰的《志异续编》,最早的光绪三年(丁丑,1877)刊《申报馆丛书》本作八卷,《笔记小说大观》本作四卷。前者有洪涛序及作者自撰凡例,署“青城子编,浣花生校”,其八卷实际上是将《亦复如是》的四卷每卷一分为二;后者则无序例,且其四卷实为《申报馆丛书》本的三、四、六、八卷,可置不论。《申报馆丛书》本与《亦复如是》之异同除卷数序例如上述外,尚有两点:一、篇数上较之少两篇:《鬼子》(卷三,按此篇《聊斋续编》有)与《八月望夜》(末篇);二、《亦复如是》篇名均取首句为题,此本则多据内容中心为题,虽较切当,却有违作者“即拈首一句作题,遵古体也”(凡例)的本旨。据此当可推定此本较为晚出,乃经后人整理方便阅读之本。
一为《西谛书目》集部小说类著录之《聊斋续编》:“八卷,柳春圃著,道光十年秋声馆刊本”。今按此本封面题“维扬柳春圃著”,而卷下依然署“青城子编”,可见作伪之迹未尽泯灭。另洪涛序落款作“道光十年辛卯季春题于扬州秋声馆钱塘洪涛”,道光十年干支应为庚寅(1830),此处却为辛卯,可知其序乃是挖改而成,不足为凭。《西谛书目》单凭此序著录此书有道光十年刊本,亦不察之过。此书内容与《志异续编》相比,除署名外,几乎完全相同。又“聊斋”与“志异”相连成文,当是书商所造作。民国间上海受古书店有青城子编绘图大字《续聊斋志异》,有道光十年洪涛序,八卷,当据《聊斋续编》翻印。
至于陈汝衡所见《聊斋补遗》(青城子撰,有光绪十七年中华图书馆印本),未见,因其未注明卷数、介绍内容,不知为哪种本子的翻刻本。不过光绪十七年亦为辛卯年,此处之辛卯或与上面《聊斋续编》中作为疑点的“辛卯”肯定有关。顺便提一下,乾嘉间曾衍东所撰《小豆棚》民国间亦曾以《聊斋补遗》之名翻印。
(二)《薰莸并载》──《绘图古今眼前报》
《薰莸并载》四卷,王晜著。今有道光壬寅(二十二年,1842)畊云草堂刻本,四卷。前有“黔南龙驿吴淮甘泉氏”序及道光九年己丑(1829)自序,书末有贺以南、徐庶咸、江家春三人题词,又附有《杂谭》一卷、《录吴砺村先生直谈州县况味》一篇。卷一34篇(末十篇有文缺目),卷二37篇(末十一篇有文缺目),卷三32篇,卷四26则,共129篇。另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上海文宜书局石印本《绘图古今眼前报》一书,实即此书,除自序末题署将原来的“道光九年己丑秋杪鑑湖渔者王晜兰亭自志于淮川官舍之半亩天西窗”改为“光绪乙未春暮略识子吴鑑芳撰”外,其余吴淮序、贺以南等人题词全同,连原书卷一、卷二各有十数篇有文无目亦相同,亦可见作伪者之“忠实”原著矣。又原书自序云其书乃“不求词采之工,实据所见所闻,或隐其姓名,或易其里居,以寓感发惩劝之意。不作一荒谬语以欺世,欲使见之者善心油然而生,贪淫者敛手,强悍者改容,务为薰之馨,勿为莸之臭焉云尔。”交代命名之意,另贺以南题词亦有发明:“岂真同器杂薰莸,逐愁寻香一例收。悟得阳秋皮里意,不嫌风味不相投。”伪本虽改名,此等文字却保存完好。
(三)《吹影编》──《两般秋雨续随笔》
《吹影编》四卷,程攸熙(原署垣赤道人)著。《贩书偶记》卷十二著录有嘉庆二年(丁巳,1797)酉山堂刊本,书有朱淞、陈大进序及叶世兴跋。又有《两般秋雨续随笔》(一题《续秋雨》)四卷[13],亦有朱、陈序与叶跋。且垣赤道人自序云:“尹子有云思之如镂尘,言之如吹影,爰取以颜是编。”则《两般秋雨续随笔》乃《吹影编》无疑。改名者改易序名而保存原序,使名实不符,作伪不能说不拙劣。然即便如此拙劣,亦有人上当。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既藏有《吹影编》,有藏有《续秋雨》,大约见二书相同,而《两般秋雨庵随笔》又知名,故皆署“梁绍壬撰”,即是一例(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作伪之因,当为书商见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流行,思附会以牟利,故此本当刊行于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之后。
(四)《异谈可信录》二十三卷──《绘图足本续聊斋志异》十二卷
《异谈可信录》二十三卷,邓晅辑。今有嘉庆元年(丙辰,1796)刊巾箱本,卷首有嘉庆元年自序。书分14类,其中“果报”最多,五卷(卷十五至十九),“灵神”(卷一至卷三)、“奇鬼”(卷十一至十三)各三卷,“冥验”二卷(卷七卷八),其余“正气”(卷四)、 “雷警”(卷五)、“命案”(卷六)、“轮回”(卷九)、“宿冤”(卷十)、“业缘”(卷十四)、“科场”(卷二十)、“僧道”(卷二十一)、“狐仙” (卷二十二)、“物类”(卷二十三)各一卷,物类又分四门:“物有人性”、“物能警人”、“物报恩”、“物报怨”。
民国三年(1914)国粹书局出版、炼石斋书局印行的《绘图足本续聊斋志异》十二卷,署王文治著。卷首就山樵子薛虬序称:“兹得钱塘少若山房旧藏王梦楼先生所著《续聊斋志异》原稿十二卷,搜辑有清乾隆朝以前之异谈可信等遗迹,其体例与蒲君著作相颉颃,是以精校付印,藉供爱读诸君放一异彩耳。”细察其书,实即《异谈可信录》。唯合二十三卷为十二卷(缺“狐仙”类,无“物类”名然有其内容),首卷于“灵神”类前增一“家庭”类四篇:“钦州狱”、“妇谶”、“买命钱”、“船妇”,为《异谈可信录》所无,当是为掩人耳目。书中间保存有“葵乡曰”,此乃伪托顾头不顾尾之一征。

三、拼合杂凑成书者
(一)《闲谈消夏录》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集部·小说类·笔记》著录:“《闲谈消夏录》十二卷,朱翊清撰,光绪翠筠山房刻本,十二册。《续闲谈消夏录》,六卷,朱翊清撰,光绪翠筠山房刻本,六册。”《续闲谈消夏录》详后。《闲谈消夏录》署“外史氏著”,十二卷,每卷又分上下。石继昌《清季小说辨伪》一文已经指出,“光绪戊寅(四年,1878)翠筠山房刊本《闲谈消夏录》,即合王韬《遁窟谰言》及朱梅叔《埋忧集》二书错综刊行以欺世者。……《遁窟谰言》凡十二卷;《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合之亦十二卷;其易名伪托之《闲谈消夏录》亦十二卷,每卷复分上下,上即《遁窟谰言》,下即《埋忧集》,适足十二卷之数,一字不易。”今案此书保存着同治十三年朱翊清自序,除卷一无题署外,余均署“外史氏著”。据王韬《遁窟谰言》重刻书后云,此书乃“江西书贾所伪托”。
(二)《古今志异》六卷
今有光绪壬辰问柳书屋新镌本。卷首有《古今志异》序,落款为“光绪壬辰岁六月朔日序于问柳书屋”。此书乃造作伪书,其卷一《王再来》等20篇皆见于《柳崖外编》卷一卷二;卷二《王似鹤》等21篇见于《柳崖外编》卷三卷四,另《霍直乡》、《凌霄》、《碧霄》三篇待考;卷三《青主先生》等20篇见于《柳崖外编》卷五卷六,另《狐媒》、《剑侠》、《施有乾》、《秋霞》、《邵宝森》、《杜顺》、《郑保安》等七篇待考;卷四《文绡》等37篇皆见于《柳崖外编》卷七卷八。卷五、卷六诸篇目所出尚待查检,但皆为伪作则可无疑。
(三)《续闲谈消夏》
外史氏《续闲谈消夏》,有光绪间翠筠山房刻本。卷首为《闲谈消夏序》(前四字显然经过挖改),落款为光绪壬辰岁六月朔日。此书虽名《续闲谈消夏》,却与《闲谈消夏录》没有任何联系,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均为伪书。与《闲谈消夏录》不同的是,此书乃伪书的伪书,它并非真的要续《闲谈消夏录》(其刻本版式、字体与《闲谈消夏录》均无相似之处),而是《古今志异》的翻版,只不过将若干篇目稍微挖改、调换而已,如其卷一至卷三分别与《古今志异》的卷三、卷二、卷一相对应,卷四至卷五则与之全同。
(四)《怪异录》四卷
今见有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本,本为《随园戏墨》十六卷的一部分,王英志《前言》介绍甚详:“《随园戏墨》十六卷,分四集付印出版,有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袁枚全集》本,杨鸿烈《袁枚评传》列之为袁枚著作。此书四集今已难觅,仅见到四集之一的四卷,为《袁枚全集》之四十一。”《怪异录》前有顾鹿民国十六年(1927)总序,称袁枚“所编小说笔记,亦字字珠玑,名家著述,卓而不同。自《子不语》刊行,大有洛阳纸贵之概。今复有《随园戏墨》十六卷,分四集付印问世”。又与《详注圈点诗学全书》一样刊有“嘉庆元年蒲月上浣钱塘袁枚识于随园”的自序,称“余自戏编《子不语》后,窃以犹未尽善,爰复贾余勇,博访事迹,广搜见闻,共辑十六卷,题曰《随园戏墨》,付之剞劂,聊撞警钟。”王英志《前言》又云:“今存《怪异录》内容与《子不语》相近,风格亦相访,似乎是袁枚手笔。此书基本上仍可断为伪托。理由除未收《随园全集》,袁枚著作中从未提及等外,其本身亦大有疑问。如卷四《化缘和尚》宣扬佛祖佛法,与袁枚贬佛思想相悖;更有卷四《土地怕鬼》一篇露出大马脚:‘涪州张锦云,博古士也。’‘己未乡试,与予同寓。三场毕后,游玩浣花草堂,途遇一土神,颓坏不堪入目。’按此己未即乾隆己未,此年袁枚已会试成进士,并未参加乡试。又涪州在四川,浣花草堂即杜甫草堂,在成都。考袁枚一生从未入蜀,参加己未乡试而游浣花草堂的作者“予”同袁枚无涉。可见该书真正作者不是袁枚,而是某四川文士。但该书本身有一定价值,模仿《子不语》亦较像,且署名袁枚,又有自序,故亦收入本全集外编备考。”
今按《怪异录》四十四篇,皆选自《阴阳镜》。《阴阳镜》确为四川人所作,但不是乾隆己未参加乡试的文士,而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汤承蓂。汤承蓂号时斋,生平待考。此书乃其“宦途味淡,解组归里,优游林下”时所作。《阴阳镜》原刻本未见,今见有同治元年(壬戌,1862)重镌本,十六册(相当于卷,不是平常所说册数的册),共240篇。书前有作者自序及持钓老人序。据自序云知此书乃进行文学加工的善书:“予见善书叠出,可谓汗牛充栋矣。然人每多厌视而置之高阁者,或谓书文索然无味,或言言词意甚少奇观,毋惑乎懒于翻阅而视若赘疣也。予于是不辞雪月霜天之苦,炎暑酷热之劳,采访古今轶事,编辑成书,更其名曰《阴阳镜》。”则此书并无意于模仿《子不语》可知。

四、无意作伪与制造足本者
(一)魏崧《天涯闻见录》,今见最早刊本为咸丰二年(壬子,1852)刊本,四卷。卷首有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自序,云书始作于道光丁亥(七年,1827)隆昌罢官,赋闲成都之时,所记“皆当世事”。此本后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经纶堂翻刻本。另有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积石书局石印绘图本,乃陋劣之本。其卷二末多出《梨花》、《倩霞》、《药渣》、《再来人》四篇,乃从《夜谭随录》搀入,卷四较上二本缺《骄卒》、《舒某》、《暴卒》、《钱说》四篇,余相同。
(二)宣鼎《夜雨秋灯录》八卷,光绪三年(丁丑,1877)《申报馆丛书正集·新奇说部类》初刊本,共115篇,前有当年自序及蔡尔康序。继有光绪六年(庚辰,1880)《申报馆丛书》初刊本《续录》,亦八卷115篇,前有当年蔡尔康序,称作者已亡。后来的《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此二种皆三集共十二卷),1923年中华书局石印本,1930年广益书局许慕羲评点、胡协寅校勘的绣像仿宋完整本(书前增入梁叔言写于1895年的序与许慕羲写于1930年的赘语),1933年新文化书社何铭标点本,1933年大中书局足本新式标点本,沈鹤记书局本,大一统书局本,启智书局本,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等,或分三集十二卷,或分上下编,篇目均为113篇。其中只有前二集八卷55篇为作者原作,第三集四卷58篇系取自《萤窗异草》、《客窗闲话》诸书。诸书皆非善本,而相沿之迹甚为显著,虽不知始作俑者为谁,然当时出版界之情形,亦可见一斑。另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分四集共十六卷,前三集十二卷与赝本同,第四集四卷则系原刊本《夜雨秋灯录》的二、四、六、八卷,此本共收宣鼎原作114篇(仅卷三《父子同日成婚皆元配》一篇)和赝作58篇。前有所谓“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秋七月之吉梁溪叔言沈家珍书于海上”的序,与蔡尔康光绪三年序只字不易,显属作伪求新。又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书局石印本《夜雨秋灯续录》,其内容实际上出自是乾隆末年刊行的《无稽谰语》。

[ref1]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鲁迅所据《夜谭随录》为乾隆五十六年序刊本,可能是光绪丙子爱日堂翻刻本。

[ref2]
参见方正耀《和邦额〈夜谭随录〉考析》(《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薛洪勣《〈夜谭随录〉并没有已亥本》(《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二文。

[ref3]
兹比较光绪元年滋兰堂刻本与《笔记小说大观》本为例。大观本初集四卷基本上就是滋兰堂本初集前六卷的改编,缺卷六《沈太守》。改编方式有三:一、顺序略为更动;二、每卷篇数增加,如其卷一除滋兰堂本卷一的内容外,还加入了滋兰堂本卷二的两篇《王梦蛟》、《公大将军延师》;三、滋兰堂本中有的一条在大观本中被分为两条,如《书讼师》四则,变成《书讼师》二则与《补讼师》二则,分处于二、三卷。大观本续集四卷基本上是滋兰堂本续集前六卷,缺卷五《郭去非》,卷六《正梦》以下四篇。改编情况相似,不赘。

[ref4]
府志县志皆作归安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朱梅叔》条则云:“吾里朱梅叔明经翊清,乌程籍。”民国《乌青镇志》本传亦云其为乌镇人,当为原籍与落籍之异。

[ref5]
卷八《梦庐先生遗事》云其“丙午六月二十三日初度”,“初度”语出《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指生日。按此丙午当是乾隆五十一年。岳麓书社1985年版熊治祁标点本《埋忧集·出版说明》云朱氏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当是依据其道光二十五年自序中的一句话:“独是余老矣,追忆五十以来,以有用之居诸,供无聊之歌哭,寄托如此,其身世亦可想矣。”而产生的误解。云“五十以来”,并不是说道光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

[ref6]
今所知朱氏参加过两此乡试:道光戊子(八年,1828)与丁酉(十七年,1837)。见卷六《秋燕诗》、卷七《奎光》。自序云“余自辛卯(道光十一年,1831)迄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二老亲相继见背,始绝意进取。”并非事实。

[ref7]
据卷六《秋燕诗》知其道光八年(戊子,1828)馆于新城马家,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一云“戊子孟夏,余在新溪。”亦当指此次坐馆;又据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三知其道光九年(己丑,1829)馆于陆家。又曾馆于钮氏,惟不知年月耳,见卷六《茅山道士》。

[ref8]
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五选举表贡生二、光绪《归安县志》卷三十二选举表贡生皆同,民国《乌青镇志》则作道光甲申(四年,1824)岁贡生,然其晚出,故不取。

[ref9]
其继妻吴氏前已于道光八年孟秋去世,同年底女儿阿盈夭折,见卷六《秋燕诗》及卷八《梦庐先生遗事》附录《记梦数则》之一,其不幸遭遇可见一斑。

[ref10]
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十八《著述》上著录。

[ref11]
署“朱翔清”,乃沿《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本、《清代笔记丛刊》诸本之误。

[ref12]
《直隶澧州志》卷十五《人物志》一《文苑》作“《亦复如是丛说》”。

[ref13]
此书《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二著录有“嘉庆癸亥(八年,1803)衙刊巾箱本”。此“癸亥”当从陈大进癸亥序而来,因嘉庆二年本不可能有嘉庆八年序,故若非书商伪造或篡改,《吹影编》当还有癸亥(嘉庆八年,1803)或更晚些时的刊本。

(原载《文献》2002年1期)

[ 本帖最后由 博浪椎 于 2009-9-17 23:42 编辑 ]
发表于 2010-4-4 1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老师真是有学问,学生受益了,一般读者只是浏览情节,根据喜好和需要专注某些方面,不可能引经据典,多方考证,以后要学习老师认真做学问的精神,才能夯实基础。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4:39 , Processed in 0.09537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